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素养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学生视角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素养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22

《基于学生视角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素养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视角,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过渡,实现“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化.

关键词:学生视角;思维能力;生长点;学习方式;探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50-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也要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的视角,实现“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化进行论述.

一、找准教学的起点,确定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便于学生接受,也易于学生学习.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对于开启数学知识的学习之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通过课前问卷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线段、直线已经知道了哪些,从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线段为生长点,揭示射线和直线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射灯光线的直观现象引出射线,让学生体会“无限延长”.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建立射线的概念表象.

二、定位知识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线性结构来组织教学的.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紧紧围绕着教师的教为设计的依据,一个环节连着另一个环节,按部就班,有很强的顺序性.学生在教师牵引式的引导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学习没有自主性和探究性.而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不断地把经验表象抽象为知识表象,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個动态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品质不断得以发展,数学知识相关的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独立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先让学生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的求法,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并把求四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成求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和感悟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的转化方法.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争议的分法,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明确内角和的意义,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知识、关注教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知识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习品质.

1. 创设适合情境,让学生探究知识“有境可依”

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不断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经验为起点,建构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在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情境内容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情境内容的完整性,结构上要变单一性为灵活性,便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猴摘桃”的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过程.对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桃”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第一天摘了30个桃”,求出第二天摘多少个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依次推理新的问题.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参和程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2. 引导实践操作,让学生探究知识“有据可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智慧.实践操作不仅能实现学生的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而且能让学生的知识探究植根于具体的数学体验活动中,积累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能力.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感悟学习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出示问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分?”然后教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具圆来进行操作探究.一方面,可以一块一块地分,得到每人每次分得块,3次分得3个块,合起来是块;另一方面,可以3块叠起来分,每人分得3块的,合起来是块.学生在两种分法的基础上,体验等式,体会除法式子和分数的对应关系.

3. 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探究知识“有感而发”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往往会产生认知的断层.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意义,感悟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班级座位图后,要求学生说出小J坐在哪里.生1:小J在第4组第3个.生2:小J在第3排第4个等师质疑: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小J的位置,但说法却有所不同,为什么同一个位置却有不同的说法呢?生:观察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等师:那怎样描述小J的座位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统一的规则和方法来确定小J的位置.教师借助表达小J在教室中的位置,交流不同的表述方法,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和方法,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视角,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突出学生的能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清裕.引导学生主动参和数学学习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6).

[3]赵丽辉,李爱莲.引导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5(08).

[4]薛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3(07).

素养论文参考资料:

职业素养论文

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结论:基于学生视角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为关于素养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如何做一个有素养的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