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互文性论文范文资料 与叶君健英文小山村自译中互文性策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互文性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9

《叶君健英文小山村自译中互文性策略》:本文关于互文性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双语甚至多语写作日趋普遍,自译研究正当其时,而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形式更是值得引起当下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叶君健的英文自译作品《山村》为例,探讨叶君健自译中的三种互文性策略:文化还原、写译结合和互文性对话,揭示互文性视角对自译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当代自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非母语创作;母语自译;互文性策略;文化还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4-0088-10

自译(self-translation、auto-translation 或 authorized translation) 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是将作者本人的创作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行为及其结果”(Baker & Saldanha, 2009: 257).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翻译形态,文学自译曾被主流翻译研究边缘化.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双语甚至多语写作日趋普遍,自译研究正当其时.

文学自译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而在我国则开展相对较晚.国外自译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学者如Cohn等开始关注Samuel Beckett等的自译作品(1961),自译研究在西方初具规模”(陈吉荣,2007),“值得一提的是Hokenson和Munson的The Bilingual Text,于2007年出版发行,对自译这一未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Baker & Saldanha, 2009: 257).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Bassnett & Lefevere, 2001: 123),自译研究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Susan Bassnett就有一节专门讨论自译的问题.自译现象在中国文坛同样蔚然可观,且自译者多为有着双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文学家,如林语堂、余光中、朱曼华、萧乾、白先勇、张爱玲、卞之琳等都有丰富的自译经验,且其创作和译作都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然而,很少有学者对现当代双语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的成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正是李保初教授所称的“叶君健现象”(李保初,1999).故本文选取现当代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的英文自译作品《山村》进行研究,以期填补叶君健文学自译研究的空白.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6年基于索绪尔的符号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其《词、对话、小说》中提出,旨在强调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作为一种多元开放、时空交错的动态思维方式和策略,互文性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视角”(杜娟, 2010).学界对互文性和翻译之联系的关注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阿尔布雷赫特·诺伊贝特(A. Neubert)和格雷戈里·施里夫(G. M. Shreve)在博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语篇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译者要认识到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文活动”( Neubert & Shreve, 1992: 123).哈蒂姆和梅森在其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认为“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广义互文性是翻译所有文本时理解的先决条件”(刘军平,2009: 226).

本文基于广义互文性概念,探究多元语境中集创作主体和翻译主体为一体的译者在母语和非母语之间创作和翻译的相互转换,体现不同语言背后自译者受到本国知识、信仰、风俗、社会习惯等文本文化因素影响下在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过程中采取的互文性策略.

然而,当前就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等特殊自译现象的相关研究尚未构成体系,从国内看,有倪婷婷①(2013)、江慧敏②(2012)、刘伟③(2011)、融融、谢昕妤④(2011)、章艳⑤(2010)、、姚申⑥(2001)等对非母语创作作出相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对象仅仅停留在非母语创作或异语写作研究的相关层面,忽视母语自译或母语回译这一后续的特殊过程.对同一作者的自译研究大多对比自译和他译作品或对自译个案进行研究,探讨自译的忠实、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等问题,自译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而国外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于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1995), Beatson (1999), Scheiner (2000), Liberman (2005), Trzeciak (2005), Hokenson & Munson (2007),不过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双语写作和自译的区分.因此,本文拟从互文性视角分析自译中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形式,探讨翻译、自译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并指出自译是一种具有“再创造”性质的特殊翻译,揭示其创作和翻译中体现的文化还原、写译结合和互文性对话等互文性策略,以期为当代自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叶君健《山村》的自译现象

一提起叶君健,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其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作为一名翻译家,叶君健娴熟自如地用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世界语、西班牙语、丹麦语等语言进行翻译,其作品蜚声海内外(刘军平、罗菁,2014).其实,同时身为一名作家的他也曾多次拿起进行宣传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即文学创作.1945-1949年间,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文学研究,用英文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集,包括《无知的和被遗忘的》和《蓝蓝的低山区》,以及长篇小说《山村》和《他们飞向前方》(即《雁南飞》).他于1983年将《山村》自译为中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君健全集》.就笔者所搜集的文献来看,叶君健自译作品的系统收集和整理暂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内目前对叶君健自译现象的研究涉足很少,研究对象单一,只有两篇硕士论文⑦,且两者都是对英文小说《山村》的叶君健自译本和禾金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并未深入探究创作文本和自译文本间的互文性、翻译语言流向等现象.因此,本文选择对叶君健极具代表性的自译作品《山村》进行研究,以期得出新的发现.

互文性论文参考资料:

综述性论文怎么写

综述性论文范例

性论文范文

政论文范文

辩论文格式

毛概论文格式

结论:叶君健英文小山村自译中互文性策略为关于互文性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克里斯蒂娃 互文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