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北狄乐和变迁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北狄乐和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北狄乐和变迁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8

《论北狄乐和变迁》: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北狄乐和变迁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发展经历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北狄乐;历史变迁;流传;华胡音乐交流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3-0162-04

“北狄乐”是对北方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的总称,最早见于杜佑《通典》.《通典》曰:“北狄三国.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北狄乐’,皆为马上乐也.”[1]《旧唐书·音乐志》曰:“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2]从《通典》、《旧唐书》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中人名、地名及《古今乐录》的注解可知,“北狄乐”之名是一个函盖极广的概念,时间上函盖了自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空间上函盖北方的各民族,是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的音乐总称.《旧唐书》所列曲名《慕容可汗》,《乐府诗集》载梁鼓角横吹曲《慕容垂歌辞》、《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等当为慕容氏歌曲.《北史·吐谷浑传》载: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廆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与若洛廆二部.等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廆追思吐谷浑,作《阿干歌》,徒河以兄为阿干也.子孙僭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3]可见,《阿干之歌》为前燕慕容鲜卑的歌曲,与《慕容可汗》当是一个部落的歌曲.《钜鹿公主》当为羌族歌曲.《旧唐书·音乐志》云:“梁有《钜鹿公主歌辞》,似是姚苌时歌,其辞华音,与北歌不同.”[4]《部落稽》当为南部匈奴歌曲.因其国名北周才见于史籍,此歌有可能是北周后产生的.此外,梁鼓角横吹曲中尚有《企喻歌辞》、《琅琊王歌辞》、《高阳乐人歌》三首可考知其族别.《古今乐录》曰:“《企喻歌》四曲,或云后又有二句‘头毛堕落魄,飞扬百草头’.最后‘男儿可怜虫’一曲是苻融诗,本云‘深山解谷口,把骨无人收.’”[5]符融乃前秦符坚之弟,则此曲为氐族歌曲.《琅琊王歌辞》有“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之句,《乐府诗集》引《晋书·载记》曰:“广平公,姚弼,兴之子,泓之弟也.”[6]是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之后.可见,此歌为羌族歌曲.《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魏高阳王乐人所作也.”[7]高阳王即元雍,其事迹《魏书·高阳王传》有载.由此可知,《高阳乐人歌》产生于元魏太和、永安年间,属拓拔鲜卑歌曲.其它尚无可考定的曲调中可能亦有羯族歌曲,因为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到冉魏灭赵达三十年之久.

由上可知,《北狄乐》是对汉魏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诸少数民族歌曲的通称,因为中国古代中原汉人多以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蔑称四方少数民族,《唐书·音乐志》因其旧.自唐代始,便以“北狄乐”总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陈)智匠《古今乐录》著录的“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首歌辞是“北狄乐”歌辞的主要文献,现存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北狄乐”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使用母语歌唱时期

东晋十六国前期,亦即北魏代都时期的北方民歌多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歌唱,以描写本民族生活、歌颂民族部落首领和英雄为主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史诗的性质.“魏氏来自云、朔,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8]其间,慕容鲜卑发展较快,其音乐文化亦最发达.

从《旧唐书》所引曲目看,《土谷浑》、《慕容可汗》二曲,都是歌颂部落首领的歌曲.《阿干歌》则有记载慕容鲜卑历史的史诗性歌曲,所以“子孙僭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也记载慕容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于歌》(于当为干之讹),等及俊、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9]《旧唐书·音乐二》云:“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歌辞虏音,竟不可晓.”[10]关于《阿干歌》产生的具体时间,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慕容鲜卑音乐论略》认为在西晋太康十年(289)之后.[11]《土谷浑》、《慕容可汗》大概也是前燕初期的歌曲.

拓拔鲜卑代国时期的歌曲称为《簸逻回歌》和《真人代歌》.

《簸逻回歌》隋唐时称之为“大角”.《隋书·音乐志》对大角有详细描述.《新唐书·礼乐志》云:“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回’.工人谓之角手,以备鼓吹.”[12]可见《簸逻回歌》乃鲜卑军阵之乐.

《魏书·乐志》:“太祖初,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13]

《隋书·音乐志》:“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回歌》.”[14]

天兴元年(398),北魏迁都平城,开始着手礼乐建设.从邓彦海奏“杂以《簸逻回歌》”可见,《簸逻回歌》、《真人代歌》是拓拔鲜卑族早期歌曲,歌辞为鲜卑语,产生于代都及以前,在代都时期的宫廷雅乐建设中被引入宫廷音乐机关.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言:“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代歌》是也.代都时,命掖庭晨夕歌之.”[15]

《南齐书·魏虏传》:“国中呼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檐衣人为‘朴大真’,带仗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薄真’,伪台乘驿为‘拂竹真’,诸州乘驿人为‘咸真’,杀人者为‘契害真’,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贵人作食人为‘附真’,三公贵人,通谓之‘羊真’.”[16]

可见,“真”是北魏拓跋鲜卑族常用的鲜卑语,至于具体是什么意思则不得而知.

二、汉胡杂揉时期

从淝水之战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383-493),即北魏的平城时期.北方经过前秦短暂的统一,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公元384-386年间,先后有后秦(羌)、西秦(鲜卑)、后燕(鲜卑)、北魏(鲜卑)、西燕(鲜卑)、后凉(氐)建国,又经东晋刘裕北伐灭后秦、南燕,北魏灭北燕、吐谷浑灭西秦、夏(匈奴),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灭北凉(匈奴),北方再度统一于北魏拓跋鲜卑族手中.这期间,鲜卑族得到空前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吸纳“坞壁”头人入朝为官等措施达到其学习借鉴汉族先进文化之目的,因此,在北方长期的动乱中,汉胡民族的交流与渗透则进一步加强.北魏统治层在国家制度、文化建构等方面大量借鉴吸收汉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还在各行政部门设置翻译官员.从此,北魏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开始进入深层的交流与渗透时期.

北狄乐和变迁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北核期刊目录

结论:论北狄乐和变迁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北狄乐和变迁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北狄乐和变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