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敦煌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新开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敦煌学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4

《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新开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敦煌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内容摘 要:余欣《博望鸣沙》一书是探讨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最新力作.该书对敦煌写本的调查、辨伪、考辨的专题研究,对学术史的精细梳理以及写本学的理论思考,都有方法论的意义,对现阶段重估敦煌学的发展方向也很有启发.

关键词:敦煌学;学术史;中古写本;辨伪;考辨

中图分类号:K879.41;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6-0122-07

New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of Dunhuang Studies: Review of Facing a New Frontier: Integrated Studies on Medieval Manuscript Culture and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Zhao Zhen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Facing a New Frontier by YU Xin is the latest masterpiece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of Dunhuang Studies, and is methodolog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monographic study of investigation, apocryphal differenti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for the fine description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Codicology (manuscript studies).It also provides inspiration for re-evaluating the prospects of Dunhuang Studies at present.

Keywords: Dunhuang Studies; Academic history; Medieval manuscripts; Apocryphal differentiation; Exploration

近十多年来,敦煌学界普遍思索“敦煌学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未来敦煌学的发展出路何在?在资料刊布基本完成的21世纪,敦煌学还会是学术新潮流吗?这些被视为敦煌学“学科自觉”的问题,复旦大学余欣教授新著《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以下简称《博望鸣沙》)[1]给予了很好的回答:敦煌写本的调查与公布、敦煌学术史的系统清理、以敦煌写本为核心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是21世纪敦煌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博望鸣沙》主体由绪论、上编、下编三部分组成,书前有长达32页的彩图112幅,书后有参考文献、索引和后记,因而在结构、写法上与作者的另一大著《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交相辉映,堪称姊妹篇.绪论是全书的“灵魂”和点睛之笔,凝练了作者对于写本学、书志学以及中古写本研究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整体书写文化史”的概念.上编、下编各有8章,实际上是作者此前已刊论文的汇辑,从各章标题的精心设计来看,这样的编排当然也寓有一定的深意.大略言之,上编“书与人: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古写本研究”,除第1章是许国霖敦煌学贡献的评价外,其他7章均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敦煌吐鲁番文献的调查与著录;下编“学与术:写本考辨及诗史——图文集解”,除第15章是《不空表状集》所收《进虎魄像并梵书随求真言状》的考证外,其他7章俱是敦煌写本内容的考辨与研究,因此,就敦煌写本的研究而言,本书上、下两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体现出“从文本到内容”,层层推进的逻辑性.

如作者所言,本书取名“博望鸣沙”,一方面寄托着对荣新江教授《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的探讨》的推崇[2],孜孜探索,力求在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取“博广瞻望”之义,跳出敦煌学的视野,因而作者自认“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敦煌研究,而是在更宏大背景下思考写本作为中古时代知识与信仰生成过程的介质而存在的价值”(封底).笔者读来也深有同感,仔细品琢,更觉《博望鸣沙》在中古写本研究上颇具学术价值,特别是对敦煌写本的调查、辨伪、研读及学术史的研究,均有方法论的意义,堪称典范.

一、中古写本研究的理论思考

写本即雕版印刷尚未流行之前的手写本文献,中古写本也就是中古时代的纸质手写本文献.以往的写本研究,主要围绕文本内容考释和物质形态描述而展开.前者是广义的文献学研究,而后者则可纳入写本学或书志学的范畴.两者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而在整体的写本研究中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融.以敦煌文献为例,有关写卷纸质、书法、界栏、押印、题记、行款等物质形态的信息,通常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目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等索引、目录书中或有著录,但在写本内容的考释与研究中则很少涉及.有鉴于此,作者在《绪论》中指出,写本研究应将两者沟通起来综合考察.就研究主旨而言,不能仅限于关注文本内容考释和物质形态的差异而呈现出的不同社会文化内涵,还应赋予写本知识社会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旨趣,借此达到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学术史的融合与汇通.

那么,中古写本该如何研究呢?作者在研究现状的梳理中,重估写本对于中国学术以及“整体书写文化史”的独特价值,强调从书籍社会史、知识社会史的整体出发,重新审视写本从内容到形式的诸多问题.以中古写本为例,文本的物质形式或“外部特征”如纸张、形制、版式、字体、年代、题记、标点、朱墨分书、双行小注、插图以及正背关系等[3],往往隐含着知识生成、传播、流变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反过来对于理解文本内容的传承系统、文字歧异、社会属性(写经还是民间抄卷、实用文书还是文样、定本还是草稿、全本还是节略本)、阅读方式以及流通范围等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将“文本重置到其产生与流通的历史语境之中”,从社会史的角度,发掘文本传承背后的深层内涵.对此,作者《写本时代的知识社会史研究——以出土文献所见〈汉书〉的传播与影响为例》一文已有成功的经验[4],即从中古《汉书》写本的检讨中,考察经典文本传承的知识观念由此及彼,层层生发、逐步播迁的历史:

敦煌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新开拓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敦煌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敦煌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