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国府论文范文资料 与和1937年国府迁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国府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4

《和1937年国府迁都》:此文是一篇国府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战火延至华东,首都南京的安危成为时局的焦点.11月初,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淞沪战局急转直下,日军急欲攻占南京,以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逼迫中国投降.国难当头, 和国民政府毅然决定按既定的计划迁都重庆,实行长久抵抗的战略.

对于任何国家,迁都兹事体大,国民政府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之际做出迁都决定并顺利实施的? 又是何时离开南京的?

一、迁都之筹划

国民政府有过迁离南京的经历.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对上海发起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军舰兵临南京附近江面,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的安全.次日, 提出迁都以利作战.然而,兵荒马乱之际迁到哪里才最合适?当时被提及的城市包括武汉、西安、重庆、洛阳等地, 和汪精卫、林森等磋商至深夜,匆匆确定迁都洛阳. 对此过程记道:

余决心迁移政府于洛阳和之决战,将来迁移结果不良时,必归罪于余一人,然两害相权,实较其轻,否则随时受其威胁,必作城下之监业.林(森)、汪(精卫)皆赞同余之决心,深夜乃决也.先为林、汪筹办渡江安全之法.(《 日记》1932年1月29日)

国民政府在洛阳办公长达10个月,并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和“国难会议”.那段时间,洛阳被称为“行都”.

国民政府在筹划未来对日作战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日本根据《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有驻军权,首都南京随时受到威胁,需要另找“大后方”的问题.1935年 第一次到四川视察后,产生了将四川定为抗战大后方的预想.王世杰日记显示,1936年秋国民政府曾对非常时期如何迁都有过计议,“有总动员时政府机关迁往株洲之方案”.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迁都之议复在国民政府高层中酝酿.7月27日, 从庐山返回南京,迅即手令各部院会在3天内完成总动员及迁地办公之准备.8月1日,军事委员会命令各机关公务人员疏散其家属,妇孺尽快离京.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的当天,四川省主席刘湘提出希望国府迁都四川的建议,但次日举行的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上决定,外侮虽告急迫,但为稳定军心民心,政府仍应暂时驻守首都,不必迁移.

但迁都是个现实问题,如果要迁都,何处是归宿. 的想法随战局而变化.他在8月的预定工作中,考虑政府地点拟定武汉,或长沙、广州,大本营拟在洛阳、西安等处.显然,在蒋的考虑中,负责指挥作战的大本营应该置于离前线更近的地方.8月29日, 在日记中明确记道:“如迁都应在重庆”. 9月5日, 表示:“长期抗战,必须坚守西部”,并让军委会第三部的翁文灏“准备振作西部基地的生产力量”.

所以最终选择四川重庆作为迁都之地,和其1935年的西南之行密切相关.

1935年, 在 势力渗入西南后,对西南数省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他对地形复杂险要、在国防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四川给予了高度认可,初步策定要以四川为抗日的根据地.当年10月, 在题为《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之关键》的演讲中阐述四川在未来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

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在大战爆发以前,华北一定多事,甚至要树立伪政府都不一定.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定可以复兴!日本人无论在东四省或者将来再在华北弄什么伪组织,都不相干,都不足以致我们的死命.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在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了,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什么!只要我们四川能够稳定,国家必可复兴!(《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3,第479—480页)

此后,国民政府即着手经营以四川为首的战略大后方,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

二、迁都之实施

淞沪会战进行中,日军已开始轰炸南京,以逼迫中国投降. 9月25日记道:

本日敌机炸京五次,共有九十四架之数,所受损害甚微.批阅,会客如常.敌以为反覆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国之抵抗而已.(《 日记》1937年9月25日)

到10月底,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处于不利地位. 已和刘湘等商定关于整理四川财政及加强国防建设等事项,为 政府西迁入川预作安排.10月30日,蒋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正式通报其迁都构想:

从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将四川建成后方根据地以后,就预先想定以四川作为国民政府的基地.现在 已经决议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国府迁渝,并非此时才决定的,而是三年以前奠定四川根据地时早已预定,不过今天实现而已.(蒋纬国编著:《抗日御辱》第2卷,第28页)

11月11日,上海失陷.日军自太湖南北两岸同时西进,威胁南京.12日, 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商,初步决定迁都重庆.13日, 决心迁都,长期抗战,其日记云:“本日嘉善战况甚急,沿长江各口敌亦登陆,左翼受危胁,此前线处置迟缓和轻敌之故也.决心迁都于重庆.”并表示“抗倭最后地区和基本线乃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次日, 又在日记中写下了迁都的理由:

迁都理由:甲、为长期抵抗之计;乙、不受敌军威胁,以打破敌人城下之盟之妄念.(《 日记》1937年11月14日)

15日,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国民政府及 党部迁重庆,军事委员会之迁移地点由委员长酌定.16日起,南京各军政机关人员开始向重庆、汉口、长沙等地迁移.当晚,国府主席林森即率随从10余人登船离京. 仍留守南京.

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迁都宣言,昭告全国军民:“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决心等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宣示迁都重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持久抗战. 认为,迁都之举“实为内政外交转移之一关键”.当天, 致电各省市政府及党部,解释迁都决策,坚定抗战信心:“此项措施,在使中枢不受敌人暴力之威胁,贯彻我全国持久抗战之主旨,以打破日寇速战速决之迷梦.国民政府迁渝以后,不唯我前方抗战军事仍本既定方针,照常进行,绝无牵动;且中枢移驻内地,首脑既臻安固,则耳目手足,更能发挥其效用;就整个抗战大计而言,实为进一步展开战略之起点.”

国府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

结论:和1937年国府迁都为适合国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成都华宇蓉国府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