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寂寞论文范文资料 与诗心必为寂寞之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寂寞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1

《诗心必为寂寞之心》:此文是一篇寂寞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叶嘉莹教授七十年前就学于顾随先生的课堂笔记,在漂泊异国他乡的变迁中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并由顾先生的后人整理成书出版,现已六次印刷,足见其分量.书中,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给人印象尤为深刻,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马由缰、纵横驰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后宛若亲聆了一堂古典诗词大家的课,所受教益匪浅.

顾随先生认为“诗心必为寂寞之心”,初识这个说法感到困惑,直到读完全书才明白先生关于诗人品质的深刻洞识.众所周知,诗人都是不甘寂寞的:或热情洋溢,或情意缠绵,或义愤填膺,或忧心忡忡,或望穿秋水,或*,或壮志难酬,或意气风发等实际上,诗人一旦寂寞了,便意味着诗心已经枯竭,作为诗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不过,从顾随先生列举的几个有“寂寞之心”的中外著名诗人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寂寞之心”,似乎并非指诗心的孤寂与冷漠——像严子陵、陶渊明、王无功,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这些人诗心并不寂寞,有的虽远离尘世归隐山林,那拳拳赤子之心、绵绵人间情怀、浓浓自然兴致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明显地读出来,若其诗心真的寂寞在山林中,则不会有熠熠生辉的传世佳作.至于歌德与但丁,他们连“归隐”都谈不上,歌德不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晚年七十四岁了耐不住寂寞,而其受邀在魏玛公国参政长达十年之久的官宦生活,更说明歌德哪来的寂寞之心?至于但丁,一辈子积极参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过公职,晚年虽政治失意,但丁却并未停止过努力奋斗,虽客死他乡,却未曾寂寞过.

顾随先生多次谈到攸关诗人品质的“小我”与“大我”问题,那意思很明显,“小我”之诗人都是狭小的、功利的、低级的,缺少“寂寞之心”;“大我”之诗人都是豁达的、淡泊的、崇高的,都有“寂寞之心”.如此看来,顾随先生所说的“寂寞之心”,其实并非真正的寂寞,而是意指诗人的一种远离庸俗的高尚追求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摆脱了功名利禄的引诱,坚守住纯粹的精神家园,为人处世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一种挣脱现实束缚的超越精神,一种高于世俗生活的境界,一种担荷人间苦难的情操.

“寂寞之心”说涵有的意义,在于深化了关于文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文如其人.”即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做什么样的诗.大作品都是由“大我”的人创作出的;“小我”的人不管怎样煞费苦心,其作品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有人举出相反的例子:周作人虽是汉奸,写文章却是大家高手.已故当代学者舒芜曾赞周作人的文章不让鲁迅,兄弟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并峙,殊途分流,皆堪千古.这样的话明显地对周作人过誉了,周作人与鲁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鲁迅是批判旧文化的斗士,有着涵盖千秋的气魄风采,且不说那些含有雷霆万钧力量的杂文,也不说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仅鲁迅的散文,那韵味、隽永、深邃、震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周作人呢?当汉奸之外,不过一介躲避世间风雨的自寻雅化的士大夫,笔下那些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的文章,空泛出作者情感的寡淡与人世的冷漠,行文中间或虽有不少见识,也不过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的精明.例如周作人解释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就像芦苇一样,南风来了往北倒,北风来了往南倒.”这样的话虽不乏睿智,却也道出一个日后汉奸人的聪明.近年不少人推崇周作人的散文如何如何,然而最叫好的《知堂书话》,也没在自己的苦雨斋里品出多少人生的苦味,那平淡如水的文字在东拉西扯中,除了显示作者多读了几本书外,绝无心灵的震撼与审美的享受;与鲁迅那篇篇都是神来之笔的《野草》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顾随所言的“小我”与“大我”,在周氏兄弟身上也可得到明显的观照.

顾随先生认为:“五言诗必有神韵,而神韵必酝酿,有当时的机缘,意思久有酝酿”,“适于此时发之”——做诗不纯是个即兴问题,需要有个酝酿过程.然而,实际上做诗都是随缘中的诗兴大发,是触景生情,鲜有人提前酝酿要做首什么样的诗,诗都是没有思想准备的“闲来之笔”.顾随先生所言诗前的“酝酿”,类似于平日里看闲书,不过是漫不经心的“胡思乱想”,绝无明确的作诗目的.届时随缘而发的做诗,不过是“兴之所至,遂成佳句”;所谓“酝酿”对于做诗,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随缘即兴中的做诗,尤需依赖灵感的勃发,但灵感不是说来就来的,即便来了也不会旷日持久,灵感是突然的、短暂的,瞬时即逝的,所以做诗不同于写文章,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所谓诗的神韵实质上是诗的情调随着字义氤氲出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到的精神气质——这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当然并非只有五言诗才讲究神韵,其实神韵是所有诗的一种共同的艺术追求.神韵产生于灵感活跃时,是情调成熟中的“神来之笔”,是创作中的瓜熟蒂落,并不是诗前“酝酿”出来的.顾先生一再强调的诗前“酝酿”,其实是诗人日常生活里的文化积累.并无一定之规,多是“随心所欲”.

顾随先生认为杜牧的咏史诗“见解不甚高,闲情又不浓厚,且稍近轻薄,不厚重,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轻、吝、薄,其余不足观矣”.这个看法有其一定的原因,但却失之偏颇.在笔者看来,杜牧存世的大量诗篇中,恰恰是他写的那些怀古、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不仅在晚唐诗中独领*,就是在整个古典诗中也是光彩照人的上乘之作.

顾随先生认为,思想与情感是写诗的双翼,缺一不可.没有思想的情感是淡薄的;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干枯的.关于什么是情感,似乎是个人人皆知的“喜怒哀乐”问题,只是情感因思想的原因而呈现出寡淡深浅罢了.至于什么是思想,顾随先生没有谈到——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至今没有人能用简洁的语言将思想阐释清楚,已故美国当代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其最后一部著作《精神生活》里,试图把这个问题说明白,阿伦特借助她的老师海德格尔的说法对思想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最权威的解释.然而其语言的晦涩难懂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而述文的面面俱到更使内容增添了许多繁琐.

众所周知,凡是对客体(概念)进行定义(阐释),有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必须抓住被定义者的特性,这是进行定义(阐释)的真谛.所以,思想不管怎样地难以定义(阐释),总可以从各种思想找到某些共同的、又与其他范畴决然不同的东西.实际上,观察各种思想可以发现,凡思想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思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旁无他者——是与众不同的,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思想的这个特点是其价值不朽的根本所在.所有的定理、定律、定论都是思想.所有的名著都有思想.顾随先生所说思想与情感是写诗的双翼,仅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而作的一种学术上的抽象概括.实际上思想与情感是无法分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犹如盐溶于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会到.也就是说作家的看法、判断、结论,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在作品中都不是一目了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去感受、体会,甚至由此产生遐想.优秀作品之所以拥有永久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涵有的思想的不朽,思想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灵魂——这是那些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根本原因.

顾随先生点到为止地突出思想的重要性,留给人们太多的寻思不尽: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怎样才会有思想——这对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首先重要的.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寂寞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诗心必为寂寞之心为适合寂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孤独与寂寞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