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古诗词论文范文资料 与古诗词和音乐鉴赏教学融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诗词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6

《古诗词和音乐鉴赏教学融合》:本文关于古诗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和音乐的结合.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和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诵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以及体验诗词音乐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构建多元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诗词;创作;韵律;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3-0053-02

【作者简介】1.刘洁,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江苏徐州,211116)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教师;2.李庚,江苏省徐州市棠张中学(江苏徐州,221100)教师,二级教师.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诗词和音乐的相互结合.如何在教学中将“诗”“乐”融为一体,在“诗”中体验“乐”的韵律,在“乐”中感受“诗”的意境,使诗词和音乐完美契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构建人文性课堂,是值得我们探究并加以实践的.

一、了解诗词和音乐创作的关系,关联诗词和音乐的结构

从《诗经》到乐府,从“徒歌”到“相和歌”,大多是诗乐一体.发展到唐朝时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和歌曲的旋律、节奏已经相当吻合.我们最常见到的绝句和律诗在创作手法上许多都运用起承转合式创作手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起,渭城朝雨浥轻尘;承,客舍青青柳色新;转,劝君更尽一杯酒;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古曲的创作同样运用了起承转合式的创作手法.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现代民歌中的创作方法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咏春》诗曰:“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这是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极具代表的诗词,和音乐创作中的“鱼咬尾”不谋而合,如《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青春舞曲》等等.“顶真”使诗词条理清晰,环环紧扣,引人入胜.“鱼咬尾”则使音乐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起承转合的功能.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中了解音乐和诗歌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对诗词的格律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文学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加以理解、揣摩,对构建多元性课堂和对诗词音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二、吟唱相结合,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且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更是讲究节奏和韵律,将诗歌和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艺术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学生学会吟诵诗词,但吟诵不是单纯的将诗词朗诵出来.因为古诗词的美在于声调的平仄搭配,所以要结合文字的发音和诗词自身的节奏来吟诵.比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落”都是去声,又处在句首,所以“月”的字头“y”要咬的重一些,“落”的“uo”归韵要清晰,“乌啼”中的“乌”韵母是“u”要着重突出,而且要稍微拖长一些,“啼”是阳平音调,“i”收音要饱满、圆润,“月落乌啼”之后稍微停顿,“霜”的字头“sh”、字腹“u”、字尾“ang”都要平稳而清晰地发出,“满天”处在第一句末,可吟诵得短一些.第二句“江枫渔火”中“江枫”都是阴平调,要突出“枫”字就必须有对比,把“江”字发得短一些,“渔火”突出“火”就要发音重些,还要有停顿感,“对愁眠”中“对”要轻诵,而“愁”作为重点突出需要有所变化,要尽量拉长保持清晰,收尾要渐弱而柔和,“眠”字要轻,表现出带着些许忧愁和无奈的感觉.通过这种音高、音调和节奏的结合,对诗词进行吟诵,找出字和字、句和句之间的衔接和对比,体会诗词的韵律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欣赏和演唱中准确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基调,恰如其分地展现出诗词歌曲的韵味.

学会吟诵之后,要结合对旋律的音高、节奏分析和吟诵中所体现的韵律感来体验诗词歌曲的美感.我国作曲家黎英海的代表作《唐诗三首》,其中的《枫桥夜泊》即是古诗词音乐中的代表作,以前两句为例:

通过对曲谱的分析和对此曲的欣赏,我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诗词吟诵的节奏基本一致,第一句旋律的走向为下行,突出最高音“霜”,虽然在吟诵“天”时短一些,但曲作者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作了一个下行的拖腔处理,使演唱起来更自然流畅,同时也和第二句构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契合.第二句的旋律走向依然是下行,但音高整体比第一句要低一些,更能表達出“对愁眠”情绪,也为第三句的“转”打下基础.通过吟诵和对旋律的分析我们能更好把诗词的声调、节奏和旋律中的音高、节奏相结合,体验到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三、通过想象和实践,体验诗词和音乐结合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鉴赏首要的是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具体实践体验诗词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美.情感是创作者心理情绪的流露,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将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用诗词来理解歌意,以音乐来解读诗情.被称作“古今送别第一曲”的《阳关三叠》充分展现了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意境之美.

《阳关三叠》原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尾声,通过吟诵和对音乐的欣赏,学生能清晰地体会到整首诗词中充满离别的伤感之情.全曲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浓烈的离别之情融入渭城的朝雨、客舍、柳色之中.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渭城雨后的画面:清晨的细雨打湿了细细的尘土,客舍的青砖绿瓦经过细雨的洗刷显得焕然一新,嫩嫩的柳枝经过细雨的滋润也变得青葱浓郁等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为送行的场面营造了氛围.后两句将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没有对饯行场面的描写,只有一句劝酒词——“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既委婉含蓄又诚挚感人.让学生置身于这场景之内,体验离别的无奈和伤感之情.欣赏或演唱这首作品要注意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旋律区别,“三叠”之间的感情对比,要充分发挥想象,准确理解诗词内涵,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用恰当的声音和情感展现其韵味,表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之美.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将诗词和音乐融为一体,彼此吸收借鉴,让学生伫立于立体的艺术空间中进行感受、讨论、创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古典文学的感知和理解.对构建人文性、多元性、审美性的课堂也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课堂更加丰盈.

古诗词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古诗词和音乐鉴赏教学融合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古诗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