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俗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民俗学和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书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俗学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2-09

《民俗学和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书评》: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民俗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本书是为庆祝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而召开的民俗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民俗学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国家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另一方面起到了连接世界文化的纽带作用.《民俗学和新时期过家文化建设》这本书正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众多学者对民俗学的概念、社会本质、文学传统、理论和应用的密切结合等方面重新探讨创作出来的论文合集.另外除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本书的出版更希望可以加强民俗学研究生教育教材的建设.

书中作者提到民俗学面临的新问题已经转化为一些概念,比如“口头传统”、“民族民俗”、和“跨文化研究”等.这些概念和区域文化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情感价值观也产生了多元文化的驱动力,起到了多种社会整合的作用.正确的使用这些民俗资源可以和国家政府的管理起到互补的作用.另外民俗学研究对象中的中下层文化承担者往往是现代社会中的中低收入人群,是政府加强公共资金和社会福利投入的对象,所以民俗学也是政府制定社会改革政策的一种必备知识结构.在全球化时期,民俗、影视和汉语推广成为了国家对外文化输出的三大渠道,但我国民俗的优秀性还缺乏和开放的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对比,对国家文化建设有效能力的预测水平和激发内生机制水平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提升民俗学的阐释力,改善民俗文化的输出水平是民俗者的共同责任.我认为民俗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以一种概念的形式被大家熟知正是因为其来源于民众又运用在民众之中.民俗学是最能代表中国朴质语言和心声的文化,那么对民俗学的传承和发扬更是每一个民俗工作者的宗旨.在《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一文中,作者郑杭生和黄家亮提到,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积淀、13.7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的“巨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建设和管理一定要遵循:“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的学术道路.同样借鉴作者所说,我认为国家的治理和民俗学的创新发展的路线和理论相似,不仅要开发保留传统,更要超越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仅要借鉴国外的优良传统,更要区别优劣,认清本土文化的利弊.

我认为对于民俗学者资料搜集方法中最重要的田野作業法,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民俗学者已经不能再墨守成规,不能一味的停留在发现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层面上,而是应该结合现实,解决现实给我们不断提出的问题.本书中作者刘铁梁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在为生计奔波,不再愿意接受民俗学者的访谈,原因可能是民俗学者提出的问题已经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因此如今的调查中我们可以采取村落记忆的调查方式.村落记忆一般是村民集体对于自己村庄由来已久的历史记忆,对于这种记忆的调查,实际上就是对消失的村落中民俗的调查.在刘铁梁的《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这篇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田野作业中对身体的关注.民俗学最初从研究口头传统、信仰、行为等民俗入手,就已经包含了对身体的关注.在日本开创时期,柳田国男的思想中就已经较多的用身体视角来理解乡土社会的生活史.强调对身体性的关注实际上是引导民俗学者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将自己看到的东西切身的去体会和感受,相信在感受的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提出感受生活的民俗学,不是要拒绝对于生活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和普遍意义的阐释,而是说这些理性思考的合理性必须是和身体的感受深刻交融而不发生冲突.文中提到,在高科技手段进入生活,深刻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时代,这种对于民俗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要拒绝高科技手段而退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调动身体感受的方式加强人和人的交流,从而加深对于生活变化的理解.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人们对着电脑的时间越长,人和人面对面交往的时间就越短.只有当人真正坐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对方情绪、眼神、身体的变化.因此,对于身体性的关注应该更加得到民俗学者的关注.关于身体性的关注可以参照柳田国男《木棉以前的事》,文中论述了木棉在日本的普及和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木棉制品普及于庶民以后,人们穿上棉质衣服时的感觉给予了体悟.还可以关注彭牧的《民俗和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这篇文章.

在朝戈金的《口头传统研究:探索人类表达文化之根》中提到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的历史和语言比较起来相当的短暂,虽然把口头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看待,是稍微晚近的事情,但是对口头传统有所认识和评述,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历史都十分悠久.纵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对星系传播的演进历程缺少完整的了解和反思,我们重文字而轻口传;由于对积累、筛选和存储知识以推动文明进化的宗旨缺乏认识,我们在框定“经典”和“遗产”时充满了偏见.好在如今认识到了“口传”的重要性,让曾经“隐形”了很久的口传文化被再一次拾起.就比如我们彝族的克者口头辩论、彝族高腔等在近年来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仅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用文字或者影视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同时也多了许多年轻人去学习、传承,他们意识到传统的东西也不失为一条谋生之道,既可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又可以赚钱养家,何乐而不为呢?不论是对这些口头传统的东西调查也好保护也好,只要能将民族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流传下去,就是在为子孙后代们做贡献.这些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并以巨大的艺术生命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一部民间故事集是如何形成的,就在读了陈岗龙的《东方民间文学和东方文学》他举了关于《一千零一夜》是如何形成的我才知道留下这样的文学巨著是多么不易.可能耗时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到几个大洲,不断的增删、淘汰、筛选、扩展,集合了很多国家的故事,最终庞杂而丰富的故事才得以形成.在《故事学研究和当代文化建设》中,跟随作者万建中,我也重新理解了民间故事.之前当故事学家们在访谈故事讲述家、考察故事村、探究故事存在的社会环境、追寻故事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揭示故事的现实功能的时候,便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故事学的前言,认为故事学的意义就在于故事的本身.其实故事存在于讲述之中,只有关注了故事的讲述者、听众、现场及在场人参和享用的过程,才能理解故事讲述的情感、气氛、价值、态度、愿望和需求,真正领悟故事的魅力.当我们把民间故事文本从讲述中脱离出来,它就只是被解读的对象而失去了“感受”的可能性.所以,所谓的故事文本并不重要,它们仅仅是交流活动的附属品,给在场者带来身心愉悦的并非是一个文本,而是故事的“交流活动”.正如作者所说,“民间故事”这一称谓一直让故事学陷入严重误区,如果将民间故事置换为“故事生活”,故事学就可以挣脱一切的学术羁绊,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考察民间叙事行为.

日本*大学教授菅丰提到的“古镇化”现象也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政策以及观光化、商品化的灵活运用.文化的“奇美拉化”现象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嵌套式结构,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对古镇单纯的保存和保护,而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西昌的大通楼就属于这种现象,始建于1387年的大通楼曾经历了许多变化,拆的拆、烧的烧,还曾因为地震遭受重创.但自文化大革命后,政府及民众决意将大通楼修复,2015年更是将大通楼及附近两条街道拓宽,修缮.如今大通楼上不仅可以观光,还可以饮茶、观看演出,大通楼下有广场供人们休憩,古城内还有小吃、服装店、首饰店等等.这样不仅保护了古城,更让古城发挥了最大作用.

本书中提到的二维视野、双侧分析、微观空间等概念也值得去深思,比如分析一个地区社会管理、治理这些方面就要有二维视野,同时关照全球视野和本土特质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部书都是一部创新之作.体现了民俗学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也在加强民俗学的学科特色和建构民俗学和相关学科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呈现了前瞻的思考.

民俗学论文参考资料:

民俗学论文

结论:民俗学和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书评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民俗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俗学硕士能当老师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