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廉政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廉政文化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3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本文关于廉政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传统廉政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廉政为官之道以及戒奢崇俭思想对我国当代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应当营造廉政文化学习的浓郁氛围,健全和完善廉政制度,同时在社会中大力倡导廉政的价值观,推动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传统廉政文化;清正廉洁;戒奢崇俭;刘基廉政文化;为官之道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6)03-0107-006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包含着人民大众在实践中的无穷智慧.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动荡后,传统廉政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它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弘扬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不仅能够积极推动清正廉洁风气的形成,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正面临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传统廉政文化所倡导的以民为本、勤政敬业、廉洁自律等思想都是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传统廉政制度对我国现代廉政制度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值得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内涵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包含对统治阶级的主政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民大众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①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受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影响最为重大,基本形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戒奢崇俭的道德要求这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对于当政者、为官者及人民大众都形成了相应的约束力量.

(一)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以民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之一,它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华民族经过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了这一思想.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是主要针对国家最高统治者和领导层的思想理念,决定着整个社会政治的发展方向.

以民为本的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 4000多年前大禹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殷商灭亡后,统治者对于人民大众的意志逐渐重视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景象极大丰富了民本思想的内容,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体系成为整个廉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首提出“百姓足,君孰和不足?百姓不足,君孰和足?”(《论语·颜渊》)的反思,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孟子认为在社会发展中“人和”是超越“天时”、“地利”的因素,荀子更是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清]王先谦:《诸子集成(一)·荀子集解·哀公篇第三十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37页.从而理清了人民、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置于重要的社会地位上.这些民本思想是将百姓作为国家、社会的根本,是君主统治、社会财富积累的基础.这就给统治者提出了为民爱民的政治要求,在封建集权的状况下,采取一些爱民的措施,倡导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对封建统治者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民本思想提倡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这一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变迁也证实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

(二) 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

廉洁从政历来是中国对待官员的要求和希望,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官员的最基本道德要求.官员廉政和否不仅关系到官员个人的形象,也关系到整个官场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影响社稷安危和社会发展.《周礼》以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为标准,而将“廉”作为统率这六种品格的标准,说明“廉”在中国传统“官德”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廉政,政之本也”,治国先治吏,治吏先尚廉.历朝历代,防治贪腐必是治国的重要内容,崇尚廉政的“官德”思想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早在夏朝就有了“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选任官员上已经将“廉”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了.秦朝规定,“君怀臣忠,政之本也.”提出官吏的基本品德,是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秦]佚名《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管子认为作为官员,如果能够坚持“清廉”,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拥有正直的行为,就能够很好的治理地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以此论述为官者清廉正直自然能够为人民作出良好的表率作用,从而树立威信,不令而行.

为官只要为德,“官德”之首即为廉,在清正廉洁为官之道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许多至今为人称颂的清官廉吏.《史记·循吏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循吏传》记录了许多清官,例如鲁相公仪休、大司农朱邑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海青天”海瑞,他们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代表,还有范仲淹、郭允礼、林则徐等都是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的好官,这些清官廉吏不仅受当时人们的爱戴,也成为当代人民称道的典型.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廉洁奉公是历朝历代对为官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 戒奢崇俭的道德要求

戒奢崇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中国民族对勤俭朴素有着特别的重视,将此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基本准则.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通过实践的总结,对节俭的重要性作了丰富的阐释.

早在商朝时期,商初大臣伊尹就提出只有注意节俭治国,才能永久地维持国家的稳定.殷商王朝灭亡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勤俭,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流派众多,但是大部分的思想家基本保持对节俭的一致意见,那就是戒奢崇俭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根本,也是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勤俭的重要地位作了透彻的分析,“俭”首先是立身之本,《左传》中就将勤俭之人作为善人,而奢靡之人作为恶人来论断.宋朝范凌认为:“俭于听,可以养心;俭于事,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凡俭,皆可以悠久而无穷.” “俭”其次是养德之本,《左传·庄公廿四年》强调:“俭,德之共也.”说明勤俭是其它道德养成的基础,有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就可以不受其它外物的影响,保持富有的精神世界.“俭”再次还是持家治国之本,晚清重臣曾国藩就认识到唯有勤俭才能使家道长远.节俭不仅关系着一人一家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廉政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廉政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廉洁文化名言警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