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外债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末地方外债(1900—1912)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外债范文 科目:技师论文 2024-03-25

《清末地方外债(1900—1912)》:本文是一篇关于外债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在清朝后期,财政的崩溃使“举国外债”成为一种风尚.不止 向外国借款,地方同样如此.文章以《清朝续文献通考》为中心,主要探讨清末地方外债的原因、债务类型和影响.

关键词:清末;地方外债;原因;债务类型;影响

对于外债的起源,刘秉麟先生在《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中提到:“(1)一八四二年,中英江宁条约中规定偿补 原价六百万等作为商欠,由中国官为之偿还;(2)一八五六年中英亚洛号事件发生,福州地方官;(3)一八六0年对英国之赔款;(4)一八六一年清军军饷等(5)一八六二年福建巡抚先后向英法各国商人两次借款;(6)一八六五年向英国借等(7)一八六七年左宗棠向上海商人借等(8)一八七四年沈葆桢向外商借款;”等八种说法,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种说法皆是以地方借款为外债起源.那么,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的记载,地方外债的起源来自于“六年(一八六七年),论左宗棠等于上海洋商借银一百二十万两由关税各项拨还等等.”

1 地方外债空前发展的原因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清政府统一厘定官制,以户部综天下财赋,正名为度支部,原设的财政处并入.综理全国财政和管理各省田赋、关税、榷课、漕仓、公债、货币、银行、会计事务.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为行“预备立宪”,发布清理财政章程,派财政监察官驻各省,清理各省财政.“自后幸无大事,国力渐次等加盐税烟酒税以及米糖等税,名目繁苛,无所不至.而财用依然不足等”由此可以看出,清朝此时即使增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收支也不平衡,财政赤字非常严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外债流行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财政赤字严重,清政府将需要偿还的洋款和支付的赔款分摊到地方,由各省按期汇聚偿还,导致地方财政日益困难,只能借外债以还外债.自1840年 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走上了赔款的道路.而当时的清政府在财政方面,平时国库的收入只能维持本国国内的行政运转,遇到战争赔款等,就只能各处筹借商款,但是由于地方腐败吏治,筹措商款的办法根本行不通,《民国财政史》中提到:“但因政治上之腐败和*污吏之故,弊端百出,因而终止.”对内筹款行不通,那么就只能向外借款了.

第二,施行新政,地方开支日益增加,而 财款不足以支撑.朝廷颁行“预备立宪”,筹备训练新军.训练新军,就必须增加军费开销,然 并没有钱拿出来以备军饷,地方筹备新军官员就只能向外借钱了.“直隶总督袁世凯欲开内债之端,创为新法,募四百八十万,许债权者以种种权利,必欲集事而终不能成,不得已由正金银行借三百万以实其言,后鄂皖诸省亦有仿行成效等为收支不相偿而担荷此巨额外债见象之险”.

2 举借外债类型

2.1 实业借款.清末的政府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财政上更是如此,向外借款已经成为了政府和地方支撑财政的唯一方法,那么,每次借款都必须要有具体的名目.这个時候,以“振兴实业”为理由的“实业借款”成为“流行”.政府以此为借口得到了美、法、英等国的大力借债.“度支部议奏:又度支部奏和北京花旗银行会议,借款总数不逾美金五千万元,年息五厘等拟定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借款合同二十一款,为画一币制及兴办扩充东三省实业事务之用,总数一千万金镑,利息五厘,折扣九五,还本以四十五年为期等”.而地方也巧立名目,各种实业借款层出不穷,下面我用一个简单的表格[1]说明:

2.2 发展军事及弥补亏空.当清政府没有钱的时候,地方军饷自然没办法发下来,而在这个封建王朝后期,地方势力大力发展,他们养士兵的军饷就是来自对外借款.再加上战争赔款需要地方承担,地方财政压力增加,而举借外债来维持财政运转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同样,用一个部分的表格来表现:

2.3 铁路借款.清朝后期大力修筑铁路,但是,清政府修筑铁路不是 统一修筑,而是将路段划分到地方,由地方行政机构组织修筑,这就导致了地方铁路借款的普遍出现,下面是个地方铁路借款的一览表:

地方借款类型层出不穷,如以“轻息”借款还“重息”借款,“又度支部奏议:江督(江南省及湖北省)请以轻息议借重息还清略称,等惟有先将重息短期之洋款设法全还,并筹余款等”;还有地方官员为发展地方军队实力,壮大自身力量,购买先进军备、枪械等,更有甚者为发展经济,借款聘请洋师.因此,清朝末年的地方外债类型繁多,数不胜数.

3 地方外债的影响

对于地方外债的影响,因为地方在举借外债的时候,都是以地方某种税收或者其他作为抵押,这样就损害了地方财政主权.我们先来看一下贾士毅先生在《民国财政史》(下册)中所编的地方外债一览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各省举借外债大多是以厘金税收作为抵押,这就大大损害了税收自主权.而且,以税收作为抵押,使本就不宽松的财政越来越紧张,当地方财政和 财政越来越紧张时,“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就越来越多.而且,从外债名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有因为还款而借款的名称,也就是说,以债还债,利息滚利息,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永远也还不清的局面.而各债权国正是通过这些债务,慢慢的将势力渗透到清朝各地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清末地方外债蓬勃发展,使国家财政陷入了一片混乱.然而,这种局面是当时的清王朝无可避免的.度支部奏请管理混乱局面:“奏清理财政以统一财权为先务等,一、外债流弊,言之疚心,若准各部各省自为商办,是放任仍旧,益兹其患.请嗣后各部各省必不得已募借外债,需由臣部出名订借,各部各省领用,不得径向外国订借等”,然而,这个奏折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已面临崩溃,皇权也日益衰落,相反,地方军阀势力崛起, 对地方控制日弱,直到再也无法管控地方.这就是财政混乱引起的政治混乱,乃至于政权的消亡.

参考文献

[1]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2]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九,考八二六二

[3]同上,卷二十八,考八二四九

[4]杨荫溥著.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08.

[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八,考八二五一

[6]同上,卷七十二,考八二九一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清代外债史资料[G](1853-191上、中、下).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谭雪(1993-),女,重庆潼南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史(近现代史)研究方向.

外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末地方外债(1900—1912)为关于外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外债总额2018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