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学龄前儿童论文范文资料 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和家庭环境关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龄前儿童范文 科目:论文格式 2024-04-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和家庭环境关系》: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学龄前儿童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为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关系,采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湛江市1441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4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学龄前女童心理健康发展总体状况比男孩好;在3~4岁时,男女童动作能力发展在性别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4~5岁,男女童语言能力发展在性别上统计学差异显著;5~6岁男女童心理行为发展在认知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能力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受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知识性、组织性越高,矛盾性越小,越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2-0008-08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健康”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位健康的人,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行为模式.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环境快速变迁、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造成人们在适应上的一些困难,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有增速的趋势.在人的一生中给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一个成人心理上的异常或行为模式的失调,有许多或许可以将其根源追溯到幼儿期[1].由于社会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幼儿所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有增长趋势,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

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情绪、意志及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通常,我们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多偏重于身体健康方面,对心理健康方面则重视不够.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有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5.8%的幼儿焦虑、紧张[2].如果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将会对幼儿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和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变得严重,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3].关于幼儿行为问题,目前学界对其比较一致的描述是:幼儿行为问题包括幼儿在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的异常,表现为各种神经症行为和违纪行为,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幼儿的问题行为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反抗、攻击、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4].从发展心理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精神心理状况和精神心理问题,往往要追溯到3~6岁学龄前期甚至更早的时期.在幼儿时期,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一般都会出现1~2种主要的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表现的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5].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及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研究学者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父母个体因素、家庭教育、家庭养育类型、家庭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风气和传播媒介)及儿童自身因素(儿童的健康状况、入学年龄等)[6].先天因素奠定了儿童的气质基础,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则主要受后天因素中的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帕森斯[7]等人在关于家庭关系系统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等家庭既在整个社会系统里起重要作用,又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首要系统.”

1984年,Mcgee R.[8]在研究中指出:“保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学、家庭环境和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其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属于多病因模式.”

1985年,Rutter[9]指出:“父母长期不和、关系紧张、冷漠的家庭关系是儿童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比精神病家庭、离婚破裂家庭的影响更大.”

1990年,Jensen PS[10]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子女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国内相关研究

1989年,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11]等

对北京市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和睦家庭里,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为7.7%;而在家庭成员间有口角的家庭里,其检出率为17.5%;在离婚家庭里,其检出率为17.2%.

1998年,易进[12]等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家庭角色混乱、无稳定规则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身心疾病、子女行为不良等现象.

2004年,湖南醫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1]对13~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青少年精神障碍主要和环境有关.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是导致青少年行为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2005年,冯霞[13]等在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中指出: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对他们知识的掌握、经验积累、能力发展、个性培养乃至才能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论文参考资料:

儿童摄影杂志

留守儿童论文

儿童刊物订阅

儿童杂志订阅

儿童时代杂志

儿童画报杂志

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和家庭环境关系为关于学龄前儿童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龄前儿童识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