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圜丘论文范文资料 与隋唐圜丘的历史与现状考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圜丘范文 科目:论文目录 2024-04-05

《隋唐圜丘的历史与现状考察》:这是一篇与圜丘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 西安圜丘为隋唐两朝的皇家礼制建筑,数位帝王在这里进行过祭天活动.文章概述了隋唐圜丘的地理位置与形制;介绍了圜丘的祭祀功能;叙述了圜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圜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地理位置与地层堆积;圜丘主体建筑遗迹;圜丘附属建筑遗迹的探寻.本文拟通过对圜丘历史沿革及现状的介绍,提高公众对于圜丘的认知度以及保护开发意识.

【关键词】 隋唐圜丘;历史沿革;祭祀礼仪;现状

圜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期帝王进行祭祀昊天上帝活动的场所.在《周礼·春官》中曾提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1]自隋初至唐末,古代帝王都严格的遵守着周汉礼仪制度,以表达对天神崇敬的虔诚.从隋文帝开始“开皇四年,辛未,有事于南郊等开皇十二年,有事于南郊”[2]至“玄宗十二年等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等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圜丘之制.”[3]自此,圜丘成为隋唐时期皇帝的重要祭祀场所.据统计,在唐末废弃圜丘前,共有21位帝王曾经登上圜丘举行过祭天仪式.著名的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正是在清乾隆年间以明末清初的圜丘为模板改建而成的,因此位于长安城的隋唐圜丘才确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作为重要的祭祀圣地,隋唐圜丘是研究隋唐时期的礼仪制度、祭祀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资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留存于世,供人瞻仰.

一、圜丘的地理位置与形制

圜丘是隋唐两朝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有二十一位皇帝登圜丘祭天,堪称“天下第一坛”.西安圜丘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弃于唐末,共沿用314年,至今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圜丘的位置比较明确,《旧唐书》记载:“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隋唐圜丘是用黄土浇筑而成的坛体建筑,四面坛体呈现圆形,以白灰涂抹表面.据《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圜丘每层都设有十二层阶道以上台,分别称为子(北)陛、丑陛、寅陛、卯(东)陛、辰陛、巳、午(南)陛、未陛、申陛、酉(西)陛、戌陛、亥陛,其中南阶作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宽于其余十一陛.

圜丘顶部视野及其开阔,在唐朝以圜丘为中心,周围150米左右不能有任何建筑存在,皇帝站在圜丘之顶为国泰民安与苍生百姓祈福.相比于北京圜丘,隋唐圜丘产生要早一千多年,同时其形制也更加宏伟:

“其圆丘长安在明德门外东南二里等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等至隋文帝,令辛彦之爲圆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4]

由此对比北京天坛,西安圜丘比其高2.6米,且多八面台阶.

以上记载足见圜丘之恢宏壮丽,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对维护皇权统治,维系国家安定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圜丘的祭祀功能

我国封建帝王坚信“秉天而治”,依据天的旨意而统领万民,因而自称“天子”.既是天之子,祭祀上天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有司摄事”是圜丘祭祀主要形式,根据唐朝礼仪制度,南郊祭天活动每年举行四次:正月上辛,孟夏,季秋和冬至.依据这种制度,唐朝的祭祀总数大概应有千余次左右,但是记载于史料的只有41次.可见因祭天活动较为纷繁复杂,帝王也经常感到厌烦劳累,以是有司摄事的情况比天子亲临祭天更加普遍.

唐代祭天时间是临时和固定兼而有之.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而当遇到新皇登基等重大政治事件时才会有临时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四次的祭祀上天活动中,最重要并且最受唐朝君主注重的是十一月和正月,而在其余时间举行的则寥寥可数.

依照《周礼》的记述,圜丘祭天有一系列详细流程.首先,皇帝亲自藉田,收获的谷物要收入神仓之中保管.然后选养牺牲,告庙卜,让神来裁决祭祀的具体时间.然后告诫百官明确应掌握的职责事务.其次,天子同参与祭天群臣均需斋戒十天.正式祭天开始后,以燔柴祭天.实行祭礼的过程中必须以乐进行配合,行以歌舞.使礼、乐、歌、舞熔于一炉,形象自然地展现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异,达成娱神乐人的和谐统一效果.天子祭天正祭之初要行牲之礼,天子要亲杀祭品以示对神灵的敬重.还要行盥礼与荐礼,也有祝号和馈食等祭祀程序.

发展到隋唐之际,圜丘祭天的流程更加成熟完备.祭天前皇帝与官员大臣都必须斋戒.

祀前三日,祠官开始打扫圜丘祭坛,整饬乘舆行道,划分各类祭祀人员的祭祀位置,安置相应祭器,祀前一日,诸祠官检查所供祭品,称为省祭器.到祭祀吉时,銮驾出宫,皇帝亲临圜丘,奠玉帛、迎神、奏乐、读祝文、进供祭品、燔柴.

三、圜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圜丘的祭祀礼仪催生了大量有关的文人进行创作,如下图:

其中将在朝廷祭祀及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乐章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就是郊庙歌辞.隋唐圜丘吸引了大量文人进行诗歌创作,不乏元稹这样的大家.由祭祀活动催生的郊庙歌辞不但是封建礼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与时代变迁,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唐朝创作歌辞的人主要有两类.首先是帝王亲创,如武则天称帝后就亲自创作过一组歌辞.另一类是由朝廷重臣创作,这些朝臣都具有极高的身份地位与文学素养,如虞世南、魏征等人.

郊庙歌辞的内容十分庞杂,大致分为对天神、对地祇,对宗庙三种祭祀乐章.《乐府诗集》中存有58组395首,直接与圜丘相关的有《唐祀圜丘乐章八首》、《唐祀圜丘乐章十一首》.在冬至祭祀昊天上帝是所有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因此有关的歌辞数量很多.

唐代的郊庙歌辞总体艺术风格上和盛唐气象相契合,呈现出恢宏大度、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的特点.创作方法上以叙事为主,辅以祭祀场面的描述,感情抒发诚挚动人.唐代的郊庙歌辞往往居高临下,包揽万物,具有时空上的悠远境界,例如在《唐祀圜丘乐章十一首》中有“万方静谧,九土和平”的描写,在气势上横跨海内,放眼九州,有种将天下运于掌心之中的恢宏与从容.

圜丘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隋唐圜丘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圜丘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圜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