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林放论文范文资料 与林放式杂文的生命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林放范文 科目:论文提纲 2024-02-16

《林放式杂文的生命源》:关于免费林放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林放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以新民晚报《未晚谈》专栏杂文为代表的林放式杂文,内容不断出新,形式富于变化,深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何在?本文从“短、广、软”的指导思想、敏锐的感应神经、厚实的思想文化根底三方面进行揭示.

【关键词】林放式杂文 《未晚谈》 “生命源”

著名杂文作家、社会活动家林放(1910—1992),原名赵超构,他长期在报纸上发表的与新闻性紧密结合的专栏杂文,被称为林放式杂文.其中以新民晚报《未晚谈》专栏杂文为代表.这些专栏文章几乎一日一文,一天一个样.内容广博,不断出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它让人每天都有新鲜感,百读不厌.这无穷无尽的论题是如何来的?它如此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何在呢?

一、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1956年,林放在新民晚报编辑部提出三句口号:“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其中“软些”后来考虑后提出“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邓拓把它概括为“软中有硬”.

林放自己身体力行,“短、广、软”这个办报指导思想也成为他专栏写作的指导思想,成为林放式杂文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短”,就是短小精悍.短小指文章的篇幅,精悍要求言之有物.二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林放在1984年时说:“我写一篇‘未晚谈’(如果已找好题目的话),只不过个把钟头.但是我有一条自我限制,决不超过七百字,不怕削足适履.因此有时写出来的是千把字,横删直删,总要删削到六七百字才送编辑部.删削的时间往往比写的时间还长.”林放专栏杂文篇幅都短小,极难见到长文.尤其《未晚谈》杂文篇什基本在七百字左右,有的甚至只有三四百字,长的一般也超不过千字.但那些文章从小处着眼,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借小事情发大议论,读来有内容、有力量.

“广”,指选材广泛,内容多样.从各个侧面来反映、谈论社会生活,做到论题广泛、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是林放式杂文广受读者欢迎的又一原因.林放主张杂谈的选题“广些”,决非“捡到篮里都是菜”、见什么议论什么,而是建立在“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知道群众的种种想法”的基础上,依据“一不脱离政治,二不脱离生活”的原则选题的.“软”,可理解为轻松、风趣.这是林放式杂文中最耐人寻味,也最值得关注的特点.当时提出“软”的口号,主要是针对一些文章概念化、枯燥无味的现象.林放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答〈新闻战线〉记者问》中说:“无非是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一点,不要那么生硬.”可见,就专栏杂文而言,“软”就是讲究说理或说服艺术,争取更好的效果,而绝非热衷于秘闻趣事、明星生活、惊险案例或花鸟虫鱼,更非回避现实矛盾,淡化指导性.

杂谈也好,新闻评论也好,它没有强制性,只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风格取胜.其说服力和指导性,也只能和可读性结合,通过可读性来实现.一篇文章如果总是板着面孔,干巴巴说教,只能使人敬而远之,而不能收到预期的说服、指导效果.正如林放说的,我们写文章“要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使文章“议论风生,雅俗共赏,有益有味,从少先队到文史馆的老前辈,从保姆同志到大学教授,都可以看得下去”.

林放在自己的杂文中提倡“软”,不是偶然的.他常说自己“生平以随意任性为乐,不喜欢俨乎其然”.他喜欢的作家、作品,也大多具有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他始终保持着对周作人的兴趣,始终喜欢周平淡自然的风格.他还努力学习邹韬奋,学习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的风格.

年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改革开放初期的林放步入老年,他的专栏杂文也更为纯熟.他说:“文风和年龄有关.年轻时,少年气盛,文章喜欢写得露一点,气势大一点,越尖锐越好.现在年龄大了,希望写得朴素些、平淡些.当然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尽可能深刻些,但又不是板起脸孔训人,像谈家常那样,潜移默化,于平凡中见风采.”

《未晚谈》等杂文专栏很好地体现了“短、广、软”这一指导思想,它所发议论容易引起广大读者共鸣,深受他们的欢迎.

二、敏锐的感应神经

林放式杂文中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是怎样产生的?这要归因于他对国内外大事、社会百态和身边千变万化事物的认真观察并勤于思考.他平日坚持认真读报,注重听取重要报告,参与社会活动,留心人际交流,尽可能地接触平民社会.他不仅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报人,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活动家.

林放曾说,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知道群众的种种想法.他的确是这样努力的.他经常参与社会活动,深入了解事物实情,处处留心群众意愿.他喜欢亲民是有名的.他说:“每天早上,从后门出来,泡上一碗茶,就和街坊群众聊天,什么人都见得着,什么事都听得着.”那各色人物各类事件就是这样进到他的专栏杂文里.当年在重庆时,他每天晚饭后都要坐茶馆,与一帮朋友见面,海阔天空议论一番.“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喝完茶,回到报馆里,每天来它一段,真是精彩!”林放喜欢坐茶馆,一时成为新闻界的新闻.后来连都知道,要求他不仅泡茶馆,还要多接触工农群众.

后来他回到故乡温州,作两个多月的考察调查;奔赴徐州,了解古今战场今昔变化;定期行脚上海市郊区,倾听社员的呼声.他不仅采写了通讯《我自故乡来》《徐州之旅》《春郊行脚》,同时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储备不少杂文素材.

林放接触群众的另一条途径是读者来信.林放说:“每天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是我的职业也是习惯.”这里自然也包括读者来信.他总是从中了解读者的要求、愿望和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办报水平,获取杂文题材,充实杂文生命力.《未晚谈》不少题材,就是从读者中来的.许多杂谈就是根据读者来信立意设论的.

林放还特别善于从报纸、文件等材料中提炼出杂谈题目.他自费订阅了许多报纸,每天阅读.对文件也细心阅看.他晚年听力不太好,但对重要报告仍认真听取.由于熟悉和掌握政策,使得他能随时发现写作题材,掌握每个阶段发表言论的时机,确立对每一事物的立场、观点.他在《动笔之前》中说:“文件好比是一种勘探地下宝藏的仪器,掌握好这仪器,在实际生活中,就能触景生情,见机行事,发现平时见惯的事物,也有新意可谈等不至于视而不见,见而不议.”

林放论文参考资料:

意林投稿要求

意林杂志怎么样

意林期刊

意林杂志

意林杂志订阅

意林投稿

结论:林放式杂文的生命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林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林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