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凌叔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凌叔华小中诗骚传统其审美转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凌叔华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08

《论凌叔华小中诗骚传统其审美转化》:本论文可用于凌叔华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凌叔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和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关键词:“诗骚”传统;凌叔华;跨文体;小说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45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62—03

陈平原提出:“‘史传’和‘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中国诗歌历史悠远,“诗骚”在小说中被引入由来已久,但在20世纪初,这种跨文体的结合才激撞出更为独特的风貌.而此期的凌叔华在创作倾向上,也无不在行文字句中流露出“诗骚”传统的浸染.

一、影响:跨文体的碰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抒情诗在数量和成就上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强大的“诗骚”传统必然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影响.“诗骚”从诗歌跨越到小说领域,以一种外来的介质对小说三要素进行传统的浸染和改造.

(一)人物:角隅的女性,憨态的儿童

在“五四”之前,小说中的主角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以小人物来描写大时代,达到补正史之阙的目的.而在“五四”时期,凌叔华将目光聚焦到身边的人,描写她们的日常生活,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转移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和同一时期的庐隐、冰心等女作家们相较,凌叔华笔下描写的多是妻子、小姐、婆婆等扮演着社会性别角色的女性,她们并非是理想型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莎菲之类,而是社会化的、血肉丰满的真实女性.这些女性主要分为“旧式女性”(封建深闺的小姐和旧式太太)和“新式女性”(新型大家闺秀和新式太太)两大类,因为“小脚妇女、女工的生活毕竟和她们相隔遥远.”凌叔华所处的生活环境“使她从小就可以看到属于女人之间的种种争斗,听到属于女人之间的内心隐秘.”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问世,对妇女生活的深度描摹,使新文学的女性形象群雕更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穿透性.

(二)情节:体式的转变,叙事的变革

“五四”时期,非情节因素在小说逐渐由边缘向文学中心移动的过程中崛起的尤为明显.

作家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之内较好地凝聚感情,所以选择了篇幅精悍的短篇小说.这就促使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不断的降低,情感的喷薄和抒发则随着“五四”精神而日益高涨.凌叔华的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中秋晚》、《茶会之后》、《绣枕》等采用短篇的形式,多以横截面的结构,用一两个画面的拼接达到蒙太奇的效果来折射出时代的一些本质问题.

另外,在以往小说中,作者多采用全知的角度,而凌叔华却放弃了说书人姿态,打破单一的全知叙事,采用多种多样的叙事角度.“五四作家中真正掌握纯客观叙事技巧的,大概只有鲁迅和凌叔华.”这都说明了“五四”作家在不断地摸索中冲破了传统叙事角度,促进了叙事模式转变的完成.

(三)环境:清新的诗趣,情调的捕捉

“诗骚”传统在凌叔华的小说中突出表现为对情调和意境的捕捉和营造,氤氲着一种清新的诗趣在里面,摒弃了对于大环境大时代大背景的追求和描述.

第一,不直接穿插诗词,而是通过故事的自然叙述,在其中行云流水般带出几句唐诗,吟唱几句宋词元曲,从而不显得突兀.

在《疯了的诗人》中有一段对雨后九龙山景致的描写:“山峰上的云气浩浩荡荡的等‘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等.”觉生看到细雨微停之后,烟腾雾起,白云锁峰的场面,天和地不分,山和天相融,顿时诗性大起吟咏出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二首》中的诗句,将王维笔下隐淡的诗味和米氏父子描摹的云山全都水墨般浸染在眼前,既显示出山天共一色的混沌,也使觉生的形象增添一丝恬淡的风骨.

第二,作家并不直接引用,而是巧妙地将旧诗词的境界诗化在场景的描写之中,使其营造出一种古典氛围.

在《花之寺》中,“西山隐隐约约露出峰峦林木寺院来,朝雾笼住山脚,很有宋元名画的风格等”淡雾萦绕,隐约之间露出山头,远处的林木呈现出一种漂浮着的孱薄青色,山晨林寺,仔细聆听便有远处袅袅的钟声,古寺红墙剥落掉一丝久远的灰土,几枝不安的海棠探头出墙,这种静谧安和如同画家纸上晕染出来的画卷,有着一股淡雅清幽,诗意空灵的美感意境.而在《茶会之后》中,冷雨寂夜和落花的意象,多出现在凄婉哀伤的古典诗词之中,化用在文中,不仅渲染出一种凄涩孤冷的氛围,同时用花易于凋零来象征女子青春易逝,突出她们内心的恐惧和哀伤.凌叔华用画笔来写小说,自觉地融诗、画、小说于一炉,随意挑拨,便是一幅散发古香意境的画卷,作品清新隽逸,意境典雅含蓄.

二、因由:审美和时代的抉择

(一)时代选择和“诗骚”精神的契合

伴随着“五四”时代的来临,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大地上轰然而起.鲁迅提出“立人而后凡事举”的主张,“立人”意味着要解放人们的思想,对个性的张扬等都表明着被封建制度压制着的“人”的觉醒.

然而“诗骚”精神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重于言志抒情的特点,和“五四”时期在文学上的瞻望有很大相通之处,所以“五四”作家会先天性不自觉地倾向于“诗骚”传统.再者,对“人”的重视使得他们摒弃了“史传”传统对大时代历史的描写,而是更多地将目光倾注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凌叔华便在时代大潮之下描写身边女性真实的血肉性情.而且,凌叔华有着深厚的古典修养并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如在《花之寺》、《茶会以后》中对古诗词意境的化用,将诗词在整个气氛的渲染之中自然而然地插入到文章之中,去烘托氛围、营造情调、淌露人物心理等.

(二)审美倾向对“诗骚”传统的呼应

第一,对外国文学的吸收和借鉴.

凌叔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凌叔华小中诗骚传统其审美转化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凌叔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凌叔华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