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道教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王屋山道教文化阐微旅游板块设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教文化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20

《王屋山道教文化阐微旅游板块设计》: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道教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王屋山作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其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文章主要探讨了王屋山道教文化地位尊崇、教派共生、文化共存等综合特点,提出了打造王屋山独特的祈福朝圣游、道教文化游、养生保健游、生态环保游四大旅游板块项目的设计,以期对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开发献计献策.

关键词: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1-0088-04

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时尚的旅游项目,宗教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神秘性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宗教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活动也逐渐突破了宗教人士的专业朝觐活动,形式和内涵都越来越丰富.在全国大力开发旅游业的潮流中,许多地方都着手开发本地的道教旅游资源.如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等“道教四大名山”的道教文化旅游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作为道教历史上的“天下第一洞天”的河南济源王屋山,却成绩寥寥,其道教旅游资源的開发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类旅游胜地.

一、王屋山道教文化阐述

(一)地位尊崇

首先,广存古代文明.王屋山的古代神话很多,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等,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也曾在此生活.这些神话人物则被道教尊为先祖.近几十年的历史考古也证实,济水发源地的济渎庙一带,曾经是夏王朝的都城.这些都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产生和孕育的条件.

其次,被尊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唐王朝对道教的推崇把道教发展推至顶峰.当时占主流的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受到唐代统治者的召见,受钦命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布道,遂令王屋山成为道教活动中心.玉真公主入王屋山拜师学道更是使王屋山名声大振,成为全国道教名山之首.由此可见,王屋山之所以名列全国洞天之首,是因为它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民族文化之源,是道教发展顶峰时期的中心.

其三,集“两个道教发展高峰”和“三位道教领袖”为一体.纵观王屋山道教发展史,不难发现,王屋山曾出现过“两个高峰、三位国师级道教领袖”.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中国道教以上清派为主流,其代表人物是司马承祯.他几次受到皇帝召见,并奉命在王屋山白选形胜,建造了阳台观.司马承祯当为第一位国师级道教领袖.之后唐睿宗之女、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学道,举国震动,道风大盛,王屋山一跃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这是王屋山迎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其后,中国走上了创新之路,先后出现三个新宗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教.之后全真教丘处机由于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见,被封为国师,全真教取代上清派成为当时中国道教的主流.经过全国道教专家葛荣晋等人的考察,证实王屋山在金元时期,王屋山成为全真道的重要道场.此外,还有两通石碑很值得重视:其一是明代张太素“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这通碑详细记载了“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其二是清光绪二十七年长春观的“李方相墓碑”.这通碑记载:“此茔共一十六世,自邱真人以及十一世九玉李公字伯阳,皆有碑记可考.”随着松台道士墓和长春观道士墓的发掘,全真教在王屋山的传播,会越来越清晰.由上可知,金元时期,王屋山也是全真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

(二)教派共生

王屋山有组织的道教活动始于东汉末年,据《王屋山志》研究,王屋山此时主要是以早期道教中的丹鼎派和符篆派为主.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已无从判定这一时期王屋山道教道士的教派归属.可是从这一时期整个道教发展史及趋势来看,符篆派继续发展,内丹派崛起,南北内丹派逐渐合流.王屋山地处天下之中,道教各派在王屋山汇聚共存是可能的.

1.上清派.东晋著名女道士魏华存曾在王屋山修炼,撰《上清经》,她被后人尊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东晋时期上清派著名代表人物陶弘景曾游王屋山,对王屋山十分推崇,因而在《真诰》中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诣阳台”.他首次提出道教秘密传授戒律的道场是在王屋山阳台宫.

2.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开创新宗,称茅山宗.茅山宗逐渐发展成为道教主流宗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先后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帝王的召见,被尊为道教首座.此后,茅山宗在王屋山占主导地位,直至北宋时期.《王屋山志》的记述证明了当时王屋山道教对外文化交流互动是十分频繁的.道士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了王屋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学成归来又为王屋山道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3.太一道和全真道.金元时期,太一道和全真道并存于王屋山,迎来王屋山道教第二个高峰.全真道是北方道教中最大的最有影响的派别.从1167年至1283年间,实际上占据王屋山中心区域的是太一道,全真道则是活动于王屋山边缘地区.

4.龙门派.王重阳仙逝后,其弟子分散到各地传教创派.其中以丘处机所创龙门派影响最大.至元二十年(1283年),丘处机的弟子张志谨到王屋山灵都观,重新整理丛林制度,门徒众多,标志着王屋山道教又进入了空前兴盛时期.元代,王屋山道教全部由龙门派独占,高道辈出.有元一代,因龙门派逐渐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其势力深入到王屋山中心区域,逐渐取代太一道成为王屋山的主要教派,而太一道则走向民间化、世俗化.金元时期道士们的学习交流活动依然活跃.明清时期全真道日趋衰微,龙门派曾短暂中兴.随着道教日趋世俗化,全真道和太一道在王屋山已没有什么严格区分.王屋山道教走向衰落,民间信仰大量并入道教文化,信仰较为杂乱.

(三)文化共存

在历史上,王屋山是以道教名山的身份走进人们视野的,但仔细考察王屋山的文化源流,就会发现,道教在王屋山并非独霸天下,而是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王屋山作为传统名山,文化渊源深厚,景色优美,吸引了众多名士硕儒,或交流学习,或隐居修道,或参观游览,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对儒文化在王屋山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据《王屋山志》研究,在汉文帝时,董仲舒经常和居住在黄河北岸王屋山支脉的著名方士河上公往来论道,并住在董家滩(今济源邵原镇毛田村西南).王屋山许多著名道士出家之前都是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学者.如汉代王褒,是汉元帝时期安国候七世孙,精通五经、诸子、阴阳、律吕.晋代魏华存,博览百家学说,尤好老庄之学.杜光庭,既是著名道士,又是著名学者,本意在仕途,因应试未中,毅然入道.这些人都是道教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宗师,其道学思想中必然融合了他们本身具有的儒学思想.立于奉仙观三清殿前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背面题额处,雕刻有道像三尊,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之上,是佛、道合流的证明.阳台宫中有千年娑罗树一株,此树是佛教的象征之一.位于王屋山九里沟景区禅堂山山腰处的禅堂石窟古建群,包含玉皇阁、天王殿、龙王母三娘殿、五龙殿、无生殿、观音殿、海蟾殿等建筑.其中天王殿、观音殿为佛教建筑,其他均为道教建筑.佛道建筑杂糅一体,在全国其他佛道圣地也不多见.

道教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王屋山道教文化阐微旅游板块设计为关于道教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道教的精髓一句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