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海盐论文范文资料 与舟山市马岙村海盐生产历史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海盐范文 科目:文献综述 2024-01-29

《舟山市马岙村海盐生产历史变迁》:这是一篇与海盐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制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海盐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很有必要对海盐制盐历史进行一个总结和梳理,本文旨在梳理舟山市定海区马岙社区制盐的历史,为我国制盐企业技术提升指明方向.

中国制盐工业 海盐 发展

古语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位于舟山市定海区的马岙村海洋资源丰富,盛产海盐,马岙村海盐的生产历史已有一千多年,马岙自古至今的盐业生产技艺,也经历了诸多变迁,直到当代仍然和当地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

最早的“盐”

马岙村因为临近大海,村民很早就有制盐的习惯,几千年来制盐的工艺也不断在改进.最早,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用陶罐、缸等粗糙瓷器灌上海水来晒盐,但是用缸晒盐往往一大缸海水晒干以后只能得到一点点的盐,虽然滨海,但是能吃到上好的盐对村民来说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后来渐渐的村民们开始用海泥晒盐.传说从前有一个村民,看见两只美丽的凤凰落在一片沙滩上,就认为这片沙滩上一定有什么宝贝,于是他每天都会到这片沙滩上来寻宝,但是寻来寻去,根本没什么宝贝,就看见雪白的一片混杂在沙泥里,他想这是凤凰待过的地方,这些沙泥一定是宝贝了,于是他装了一袋白色的沙泥,回去放了一点在菜里,感觉味道很好.这一袋沙泥,真的是宝贝.后来人们才晓得这宝贝是海里的海水漫上,积在海泥里,太阳 晒, 晒,结成的晶体,就给起一个名称:海盐.

唐宋时期的发展

大约从唐朝起,舟山就成为全国九个海盐产区之一,盐民编称“亭户”,免劳役,专司制盐,其制盐法初行煎煮,但是煎煮的过程非常之辛苦.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著名词人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期间,曾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的描述.柳永为政有声,是定海人民心中的父母官,被称为“名宦”.

《煮海歌》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暴盐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

卤浓咸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方得波涛变成雪.

柳永诗句中开门见山指出盐民无田地可耕,无蚕桑可织,衣食的来源和赋税的缴纳都要靠制盐来负担.春夏潮退后,盐民将经过海水浸渍的泥土铲刮起来,如同岛屿,经过风干日暴,使泥土中的盐味增加;引海水浇灌咸土使盐分溶于水中分馏成卤.再将盐卤“投入巨灶”“晨烧暮烁”,最后制成盐.盐民们在制盐的过程中,不仅要经受“刮泥”、“灌潮波”、“采樵”和煮盐的辛劳,而且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这些高高堆积着的雪白的盐,乃是盐民们以劳动和生命去换得的成果.柳永的这首《煮海歌》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完整叙述了当时海盐生产的过程,对我们了解北宋时期马岙盐民的制盐技术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生动地叙述了马岙盐民制盐的辛苦和生活的极端贫苦.

清朝时期推行板晒制盐

海盐制作技术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了进步,开始推行板晒,晒板杉木制,晒板似门板,板面平滑,周围木框,用壳灰涂塞缝隙,板底4根横档加固,两头有柄,便于提杠.板晒操作主要分为制卤和结晶两个步骤.制卤过程一般需要用刮泥淋卤法.过程是:开浦引潮、刮泥晒泥、做溜淋卤、试卤储卤.地势较高的盐田,先要开浦引潮,将潮水引入浸湿盐田.第二步是刮泥晒泥,每年夏季涨潮后,遇晴天,刮取咸泥,风吹日晒,以增加咸度,称刮泥.板晒时建墩头,伏天涨潮淹没泥场,在潮退后抢刮咸泥,挑至墩头,堆咸泥蓬,用稻草盖着,防雨水淋淡,晴天晒,泥增咸度,一般一天可晒干,其它天气需2~4天.第三步是做溜淋卤.将咸泥装入溜中,下垫稻草,溜高1~2米,深0.6米,圆形中空,似碗状,用脚踏实均匀,以防“洪溜”,溜底中心略低,埋一竹管连接外面盛卤井(缸),然后灌海水融化盐分,从溜底渗出流入卤井(缸),即成卤可晒盐.最后一步是验卤储卤,初用石莲,浮莲多盐度高,后改用黄腊裹锡代石莲,或用鸡蛋,解放后推广波美表试卤,一般头缸卤为22-23波美度,二缸18度左右,储存起来晒盐,而7度以下谓淡卤,改作拗卤水.以上步骤完成后开始结晶这个步骤即拗卤晒盐,卤制成后,溜入盐板晒盐叫拗卤水,一般头缸卤每百斤可制盐20斤.板晒较煎煮法有进步,但是劳动强度仍然很大,“刮泥淋卤苦连天,百担烂泥换担盐.”盐民一般都有肩、背、眼、膀、腿、脚“七痛”之苦,马岙民间有“十个盐民9个驼”之谚.

新中国时期的滩晒制盐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推行滩晒制盐,滩晒是用海水流水作业法将制卤和结晶同步进行,这是一整套符合马岙短晴多雨的气候特点的海盐滩晒新工艺.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海盐产量和质量.滩晒制盐的过程分为12步,1-9步为蒸发区,步格落差4~6厘米,10~12步为结晶区.面积约占全滩8%,其中第10步为调节区.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灌入海水蒸发,1天以后进入第二步,第二步骤的第一步是再灌水.以次序流,每天一步,水卤盐度逐步提高,经过前面九步的蒸发.卤达到18波美度左右的时候,才开始进入调节区,使卤蒸发达到24.5度的时候,即可进入结晶区制盐.马岙盐场1976年开始建场,总面积1260亩.开始时滩面以盐砖和沥青铺设,后因材料不够又用当地的二五对开代替,共12单元,由每格66~100亩的晒盐滩和每格600平方米的结晶滩组成,每一单元为一流程.

马岙村制盐工艺的历史变迁,这些古老的制鹽习俗,有的虽已消失或逐步消亡,但作为定海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舟山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应有迫切的抢救意识,去挖掘传承和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作者简介:朱强(1990-),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和发展;楼欣远(1990-),男,青海西宁人,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王雪(1993-),男,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

[1] 张文彩.中国海塘工程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4.

[2] 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

海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舟山市马岙村海盐生产历史变迁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海盐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海盐的功效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