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工资论文范文资料 与两种工资理论借鉴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工资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4

《两种工资理论借鉴和》:本文关于工资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劳动报酬演变为工资是社会经济关系演变的必然结果.工资是一种特殊的买方垄断价格或权力付费,是为了获得占有和支配他人劳动这种权力而支付的货币量.工资是价值和效用的双重货币表现形式.供求决定的一般工资水平的合理性只是相对的,在劳务市场存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为了解决供求决定的一般工资水平“先天性”不合理问题,必须发挥财政、税收等手段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等措施,弥补供求决定一般工资水平的固有缺陷.

关键词:工资;双重本质;工资水平;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10-0012-06

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已经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从微观经济层面上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工资水平相对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尤其是非劳动要素在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强化,而劳动要素在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上述现象的出现和我国不断强化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作用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不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尤其是工资水平,就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那么,这就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两难选择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劳动工资水平较低是不合理的,但从微观层面上看,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工资水平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又很难说工资水平较低就一定是不合理的.所以,从理论上看,借鉴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工资理论,进而阐明工资的本质和工资水平的形成,阐明工资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劳动报酬演变为工资是社会经济关系演变的必然结果

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或者说是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对于卖方来说是劳动报酬,是他的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一部分,对于买方来说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成本的一部分.买卖双方之所以把劳动作为买卖的对象,是因为劳动具有特殊的效用:卖方出卖劳动是以劳动为谋生的手段,目的是谋求生存和发展,买方购买劳动是为了使用劳动来生产商品,以获得利润,双方的目的根本不同.买方付给劳动者工资,是因为劳动能为他带来纯收益,这种特殊的效用使他愿意支付这样的价格.劳动工资的协议一旦达成,就确立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利用财产的私人垄断权支配他人劳动的关系.若没有财产的私人垄断,既不会有劳动的买卖,也不会有劳动的价格或工资.工资既不同于劳动产品的价格,也不同于物质生产要素的价格,而是一种特殊的买方垄断价格或权力付费,是为了获得占有和支配他人劳动这种权力而支付的货币量.由于劳动不能脱离劳动者的身体而独立存在,所以工资的产生一开始就表明买卖双方社会地位的不同,这和一般的商品或物质生产要素的买卖关系有本质的差别.

亚当·斯密曾经谈到:“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来同他分享.等但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这种原始状态,一旦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就宣告结束了.等地主的地租,便成为要从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等利润成为要从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二个项目”.可见,劳动报酬演变为工资的形式,是以资本积累为前提的,是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分化为基础的.工资作为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劳动产品的价格派生而来的,是商品交换关系经过充分发展之后,商品交换的范围从劳动产品扩大到非劳动产品的结果.但是,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只表明劳动有可能成为买卖的对象,有可能因为被买卖而成为商品.只有当社会财富的分配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时候,当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另一部分人只有靠出卖劳动才能维持生计的时候,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买卖的对象.此时,市场为货币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买卖劳动提供了现成的“公平交易”的条件,使双方达成了买卖劳动的协议,从而使劳动具有了价格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工资这种生产要素价格形式的出现,恰好表明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工资一旦成为商品经济中具有普遍性的一种价格形式,就表明买卖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表明经济的货币化和市场化以及货币资本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表明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因为就连劳动都已经成为买卖的对象,还有什么物品或效用不能买卖呢?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劳动报酬演变为工资,是私人财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结果,是劳动因为被买卖而成为商品的结果.按照消费决定生产的一般经济规律,人特别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基本动力的劳动者,他的劳动本来就不该沦为商品,然而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而且具有了价格即工资的形式,这就使工资的形成出现了矛盾,进而使人们对工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理论阐释.

二、工资是价值和效用的双重货币表现形式

古典经济学家把工资看作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把劳动、资本、土地看成没有差别的生产要素,认为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劳动者得到工资,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没有什么区别,工资、利润、地租是国民收入的三个源泉.如果说他们阐述了工资的本质,也就是把工资描绘成生产要素的价格,并将其作为他们的结论,那么这只是对工资现象最直观的描述.然而,这种观点在西方经济学各个时期的理论范式中一直延续着.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工资本质理论是以他们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本质为基础的,即以财富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财富增长和分配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一套财富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无论是土地、资本、技术还是劳动,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这些要素对社会财富的增长都有贡献,因而也都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由于劳动要素和其他非劳动要素都具有创造财富的效用,并且只有在这一点上,这些要素之间才具有同一性,或者说才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所以西方经济学的工资本质理论表明:工资这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实体是劳动的效用,或者说,工资形成的直接基础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效用.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关系,而这种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劳动要素无法独立完成社会财富的生产,必须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并且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需要得到补偿,所以西方经济学的工资本质理论尽管是以财富论为基础的物本位的

工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两种工资理论借鉴和为关于工资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不发工资打12333有用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