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芦苇花海论文范文资料 与芦苇花海(外一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芦苇花海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6

《芦苇花海(外一篇)》:该文是关于芦苇花海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都说苏北的女人象芦苇花,那是秋天的芦苇花.那飘扬在水边高高苇竿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成年价地驾着小舟,穿行在湖荡港汊的男人们更以这些花为自豪.他们习惯了芦荡的风,习惯了随风而动的高高的苇林,更习惯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女人.这些生长在水乡的如芦苇一样单纯质朴的女人花,正开放在含有淡淡咸味的沿海的水边.

看过她们摘菱吗?循着一堆笑声,你会看到河塘里漂着一个个小船一样的木桶.女人们坐在木桶里象一朵朵的莲花开放在水面上.她们朗朗地说笑着,纤手迅捷地采摘着菱角.那些绿的、浅红的,象牛角般的四角菱欢快地堆集在女人的怀抱里.船儿要前行了,她们会取下横在腿上的竹竿,往水中轻轻一点.她们会用蚌壳做的水舀(小瓢勺),把采菱时带进来的水及时地清出船外.裤腿是湿的,甚至全身都是湿的.汗水躺下来,随手一抹,刘海便沾在额头上.菱汁的味就是那种草汁、泥土、果香混合的味,人的体温蒸发汗水的味.女人们上岸的时候,有人会俯身拎你的小脸蛋,这股气味就冲你而来.

事实上,这种气味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中,那便是对母亲的记忆.在芦草青青、暖阳高照的时节,也是麦苗拔节的日子里,女人们一般都比较清闲.水乡的女人清闲时最喜欢梳洗打扮.在用石板和木挑支起的河码头边,每天都会聚集着年轻漂亮的小媳妇们.她们把放满衣服的大桶搁在胯上,一手还提着个小木桶,就这样袅袅地走过来.她们有的就着清清的河水洗头,时不时地对着如镜的水面端详自己的芳容;有的卷着裤管,就着更清澈的河水汰着衣裳.女人们的话题便从这里开始.要是谁家娶了新媳妇,而这个新媳妇又恰巧在此时此刻穿着新衣裳来到河边,那场景可就热闹了.刁钻的女人专拣新娘子怕羞的问,直问的人家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调皮的男孩子们则对着新娘子齐声唱着儿歌:“新娘子,白鼻子,吃饭喜欢大桌子,睡觉喜欢麻雀子等”这时候新娘子就追着娃儿们打,婆娘们就一起哄笑,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的.

当年的水乡女人最喜欢过节也最怕过节,因为过节最能展示女人们的才华,而贫乏的物质条件又常常使她们犯愁.农历冬至,天空飘着雪花.父亲刚从东海边(长大了才知道那是离家100多里地的射阳滩涂)割回来一船柴草.那堆茅草是用来烧饭的,而齐刷刷的一垛芦柴是为了明年开春盖房子.这使得妈妈特别高兴.中午放学回来,还未进屋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妈,烧什么好吃的了,这么香?”“妈妈今天新发明,给你们包菜茧子!”“真的吗?菜茧子是什么呀?”没等妈妈回答,我们几个早已经象馋猫一样地围上来.妈妈一掀锅盖,我们发现绿色的菜叶里面鼓鼓地包着馅儿.经过煎烤的菜叶两面呈焦 ,颇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那个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是在十分饥饿的正午,那一锅蒸腾的香味简直要把人醉倒!

水乡的女人有两大绝活:纳鞋底、做衣裳.不过近些年,这类事情似乎是越来越少的人去做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候,每到年根岁底,女人们总要纳上十双八双的鞋底,有的还不止那么多.家里的老老少少,过年的新衣裳也在她们的手上赶出来.那段时间,没日没夜的熬,女人们是最辛苦的.女人们忙着交换鞋样儿,谁家的鞋样儿好,谁家的衣服做的漂亮,谁家的女人脸面上就有光.那时候老人们喜欢穿老头鞋,那是一种鞋口呈“人”字形的鞋.男孩子们喜欢穿小方口,只有她们的鞋面是多彩的,可以做成各种颜色.其它的鞋面一律是单调的黑平绒布.过年前的一阵子是鞋匠们最忙的时候.为了尽早穿上新鞋子,我们姐弟要跑上五六趟.“祁师傅,我们家的鞋子上没上好啊,帮帮忙呢!”手里干着活的老祁,会从老花眼镜后打量你一番,口里连声说:“快了,快了!”

新鞋子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试穿.孩子们在一堆鞋中找到自己的那双,急急地往脚上套.这时候,妈妈总是疼爱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时不时的还提醒孩子的动作.在母亲们的手中盘出来的新鞋,随着孩子们欢快急促的脚步,走进田野,走出村庄,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过去,庄户人家挑媳妇,得先看看这家闺女的针线活.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媳妇们却越来越不会自己做衣裳了.你看她们穿的戴的越来越像城里人.只有那些奶奶大婶们还能飞针走线,做一身漂亮的对襟子.而那些用布条结成的像蜻蜓一样的衣扣,着实比金属和塑料的要好看的多.你做归你做,小姑娘们是绝对不肯穿这种传统的衣裳的.老太太们喜欢做侧面斜扣的襟子.一样的布条扣子,有的和衣服同色,有的则别出心裁地用其他颜色的料子做扣子.细看去,那可真是一道绝妙的风景.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大姑娘进识字班.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乡村,许多女孩学龄后未能入学读书,村里就组织扫盲班.土墙上挂着公鸡山羊农用工具等等的识字图画.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姑娘们窃窃地笑着,一边又跟着和她们一般大的小伙子或姑娘朗读.后来,扫盲班不见了.也很少听说哪家闺女扁担大个字认不得.八十年代起,这个地方的年轻人纷纷考上大学和中专.大部分的女孩们和男孩们一样,走出了荒漠,走出了滩涂,找到了她们人生的定位.而一些没考上的就在家学个手艺,进个小厂什么的,一般都早早地结了婚.结婚生孩子后,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不惜一切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女人们丢开手中的工作专职照应孩子们读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男人们大部分远离家乡,走出去打工挣钱,直到过年过节才急匆匆地往家赶.

岁月改变了人们的容颜,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苏北的女人以她们自己特有的方式渲染着这片土地.她们中的大部分已离开了芦苇滩,偶尔回来,也是带着孩子们看看这儿的风景.过去的苦难只有她们自己和芦苇的根知道,而现实的美好却已昭然于飘飘的芦苇花海.

桑葚红了

夫子曰:逝者如斯夫.讲的是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了.匆匆而去的时光,催得人两鬓生白,也使人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怀旧象小虫一样,不知从哪个壁角爬出来,然后蔓延至你的周身!瞧,房后青绿的桑树丛,桑葚红了一片.桑葚红了,我心醉了.多年不见,亦或是视而不见的老朋友,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桑葚红了,我童年的记忆也被唤醒了.

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是食品比较短缺的年代.甘甜的桑葚自然是小朋友们喜爱的美味.低矮处的果实早被摘光了.男孩们便象猴子一样爬到树上摘桑葚.上得树来,先摘下一把美美地吃个够,然后就把果子装口袋里.成熟的果子经不住挤,不少都烂在口袋里,颜色浅的衣服,口袋周围都被染成紫红色.回到家里,大人们看到满腮帮子紫红色,衣服脏巴拉兮的坏小子,气不打一处来,劈头就是一通臭骂.

桑树的花是白的,花开得很平淡,开花的桑树不太招人喜欢.因为那个时期的桑叶有点苦涩.花期过去后,青绿的桑葚一串串地挂在枝上,大大的桑叶象照看婴儿的保姆,一片叶子下便有一串果子.果子慢慢长大了,象草莓的颜色,先是绿绿的,接着淡绿泛红,继而淡红,直到大红和接近紫色.阳光催生着万物,也使得许多的花朵和果子在不同的生长周期变幻着色彩.而昆虫又在果子成熟时兴高采烈地忙乎着.

提到摘桑葚(我们这儿的土语叫桑树果子),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少年时期的一次惊险.有一次,在姐姐的指使下,我爬上了河边的一颗歪脖子桑树.这颗树旁逸斜出到河心,因而小朋友们都不敢上去.怕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去.小心翼翼地上得树冠,一颗颗肥硕的果子早已惹得我垂涎欲滴.我心中窃喜,一只手吊着主干,另一只手顺着枝干捋过去.突然,我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一只硕大的马蜂窝吊在我手中的枝干上!马蜂们撅着屁股互相挤着,有的已被惊起,绕着蜂窝飞动.“妈呀!”我想这下我肯定要被扎成“马蜂窝”了.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姑姑被扎成鱼泡眼的场景.咋办?我的脑海里一个激灵:逃命!条件反射使我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我手一松,“扑通”一声扎进水里,姐姐见我捅了马蜂窝了,拔脚就跑.凉津津的河水很快使我冷静下来,我又在水下潜泳了一段,直到气憋不住了,才悄悄浮出水面.乖乖!我已经钻到了大河的对面啦 !再看那儿,马蜂们正恶狠狠地搜寻着荡着涟漪的河面.摸摸毫发未伤的脸,我暗自庆幸.

如今,回到老家,高大的桑树已经老出洞洞来了,而她的身边,却从生出一个桑树林.六月的时候,桑葚红了一片.孩子们再也不去摘桑树的果子了,如今的孩子已不屑这样的野味,好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阳光下晶莹如玉的桑葚诱人得很.我摘了一把,把她们洗干净了,一粒给父亲,一粒给母亲,一粒给妻子,我自己也吃了一个.大家都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甜甜的、略有点酸、有点涩,水分很多,还有点桑叶的味道.

有些事就是这样的,很特别.比如味道就是一种很深刻的东西.味道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回忆.是什么能让你终身难忘?味道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有两则老广告是这样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是家乡的藕粉圆子好啊”.这两则广告脍炙人口,传播较广,关键是它利用了人们的心理暗示.

桑葚红了的时候,我提议:咱们回家.其实,在任何你觉得适合的时候,都可以回家走走.你看我们的父母亲,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已如老态的桑榆,他们是一种珍贵的存在,他们在家乡有更多的期盼.

芦苇花海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芦苇花海(外一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芦苇花海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芦苇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