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音乐教育哲学中身体审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哲学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4

《音乐教育哲学中身体审视》:本文是一篇关于教育哲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方兴未艾,在实践逻辑的推动之下,和哲学从“意识”向“身体’的转型相呼应,音乐教育哲学也开始转向对“身体”的关注.这既是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深化(从“心”向“身”的延伸),又是身体哲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即从身心合一主体角度,探寻音乐教育中自在之身体和自为之身体的哲学意蕴及启示.

哲学中的“身体”

对“身体”的理解,自古以来,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意义、概念、用法等方面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一般可以分为日常语境和学科语境两种理解路径.在日常语境中,对“身体”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也很多.例如:王庆节归纳为“身三体五”.郭祥超认为日常语境有三种解讀.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对“身体”的理解随着学科视角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在西方哲学视域中,对“身体”的理解,从自然和医学、理念和感觉、现象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可以归纳为七方面.西方哲学对“身体”的理解,正如倪为国在《身体的历史》三卷本中译版《关于身体“造反有理”的历史》(代序)中所言:“一部身体的历史,就是一部身体的‘造反’历史,确切地说.或从根子上说.就是身体造‘精神’反的历史.”

在中国哲学视域,对“身体”的理解颇有深意.哈佛教授杜维明先生在阐发儒家独特身体观的基础上提出过“体知”、“同心圆”等概念.台湾学者杨儒宾教授有专著全面论述“儒家身体观”.香港学者王庆节提出的“身体人心互动”和“情感感染”为核心的儒家身体观.在内地,李泽厚先生提出儒家有个“情感本体论”,蒙培元先生也曾多次论述儒家哲学的本质是奠定在心身合一的存在论基础上的隋感哲学.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对身体的理解,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作为哲学本体的身体、作为表达主体的身体和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身体观有“十个面相”不管如何,身体,作为世界上最精致、最完美、最脆弱的艺术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群和性别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述说着不同的故事.

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已经经历了四次转向,即古代的“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转向”、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及当代的“身体哲学转向”.身体哲学(Philosophy of body,Philosophie du corps)或肉身哲学(Phil osophy of flesh,Philosopie de la chair),相对于意识哲学,诞生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身体”转向,而其萌芽于心身问题.心身问题是哲学中最古老、最纠结问题之一.到西方近代,经笛卡尔的本体论阐述,身心二元论得到确立.也开启了整个近代思想对身体的遮蔽.笛卡尔以身心割裂、对立的二元论,奠定了现代性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石,精神/物质、心/身、主体/客体、本质/现象、内容/形式、价值/事实等二元判定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调.当现代性越来越陷入危机之时,当代的思想者又回溯到笛卡尔,以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判展开救赎,而“身体”因此也成为当代哲学视域的焦点,身体的转向成为西方思想转向的主要标识.大有对意识哲学的彻底翻转乃至颠覆之势.从方法论上讲,“身体”研究超越了诸多的二元对立,身体达到了一种超越,它作为一种模式为其他复杂的系统提供了象征的源泉.甚至有学者认为,20世纪哲学最终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普遍化.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中叶,以美国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正式出版为标志.在此之前的音乐教育哲学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哲学,二是美学.如“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以及“所指论”、“表情论”、“形式论或绝对论”的“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等就是代表.雏形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沿袭了意识哲学的传统.正因如此,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被称为了“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全球音乐教育领域的兴盛,不仅使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也点燃了学界对音乐教育哲学关注的热情.音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开始了自己的快速发展.不仅形成了许多学术共同体,集聚了大批研究人才产生了丰富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20世纪末,随着哲学研究从“意识哲学”向“身体哲学”的转向,世界范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在百家争鸣中也悄悄开启了新的进程——“身体”的转向.

从“心”到“身”——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作为音乐教育哲学中“意识哲学”的典型代表,经历了一个重“心”轻“身”到“心身”兼顾的过程.

重“心”轻“身”——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早期形态:从雷默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过程可以看出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早期形态是重“心”轻“身”的.雷默在找寻其理论基础过程中,探讨了思辨主义及形式主义哲学的优劣,认为“绝对表现主义的观点似乎最适合 社会的大众教育;最忠实于我们时代所考虑的那种艺术的本质;最能萌发音乐教学以及各方面教育计划中的其他艺术教学的指导方针.”接着,通过对比绝对表现主义和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异同,得出其核心观点就是“艺术体验和感觉相关”,而这种感觉“是一种心智的体验——是一种仅仅或者主要同纯粹的形式所给予的特殊情绪相联系的体验.”正因如此,雷默音乐教育哲学也可以被理解为“情感的教育”.雷默在肯定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审美教育时也认为,审美教育“是殖民时代以来第一次试图用充分一致的原则综合论述实践的有效性,论述并明确了音乐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隐含的直觉知识(implicit intuitions),同时也试图满足哲学对批判和分析的需要的运动.”以雷默为代表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不仅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的审美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而且使得音乐教育中“关于审美教育的定义成为了最为流行的定义,很快被音乐教育的政策接受了,即对事物的审美品质的感受力的发展.”

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资料: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马克思哲学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廉洁教育论文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结论:音乐教育哲学中身体审视为关于教育哲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