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魏延之论文范文资料 与魏延之叛老读三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魏延之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5

《魏延之叛老读三国》: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魏延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三国的历史由诸镇纷争演化成三足鼎立,考其风俗,仍是战国时期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之局.吕布杀丁原投董卓,又杀董卓去投袁术;而刘备得荆州之前亦四处投靠,转而又跟人家翻脸.此类情形在《三国志》叙事中比比皆是.汉室式微,士者难以社稷为规仪,曹魏篡汉竟让一班汉臣做成了尧舜禅位的天命文章.可见,在陈寿那个时代的史家眼里,只有抽象的圣王之道,并没有具体的 “国家 ”观念.

到了《三国演义》这儿,历史场景注入了小说家的臆想和情怀.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 “衣带诏 ”那种秘密活动,再到刘备进汉中王上表献帝之官样文章,凡此种种,一再申明匡扶汉室之家国大义,如此以文学形式奠立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叙事话语.当王者血脉贯注于士者精神,便慨然凝成整饬的意志和纪律.乃至后来,即便汉室已不复存在,也还是国之神器.曹丕既已受禅,刘备这边马上借壳上市继统汉祀 —汉王朝之名义庶几成了合法性标识.刘备强调的

统纪,在小说中一步步地推衍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情境.“国家 ”(汉室)作为统辖性的精神存在,必然规定了叙事话语的正义性.关羽无奈之下依附曹操,便以 “降汉不降曹 ”申明其志;徐庶被诓入曹营,则有 “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故事.然而,忠诚的基础仍然离不开人伦道义,刘关张以结义模式开创了一种新型君臣关系,“士无定主 ”在小说中自然成了反面例子.当然,士者和人主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道义关系,更重要的是政治选择.刘璋手下的张松,本欲将西川地图献和曹操,跑到曹操那儿受到冷落,转而投向刘备.这种旧时纵横家套路可称之卖主求荣,但换个说法就是弃暗投明.蜀汉阵营里有不少出自降臣降将,如黄忠、马超、王平、严颜、法正、吴懿、刘巴、费、姜维、夏侯霸等人,他们背弃旧主或转变立场,也算是深明大义,不是什么人格污点.

当然,蜀汉阵营里也有少数投敌者,多是小角色,如荆州失利时投了东吴的傅士仁、糜芳.还有刘璋的降将孟达,关羽危厄之际未出手相援被刘备忌恨,因而投了曹魏.后来孟达坐镇陇西又想反正,未及起事却让司马懿给灭了,直使诸葛亮扼腕不已.叛逆者境遇各有不同,角色定位未可一概而论.但此中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悖谬:如果说正义之念源自人伦道义,那么正义之举往往只能捐弃道义;所谓政治正确实际上是一整套国家话语,可是各为其主的忠诚亦难以排除在国家话语之外.这里几乎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蜀汉重要将领中有一人始终被视为异己,正是因为过于轻率地做出选择,被诸葛亮认为是具有 “反骨 ”.诸葛亮死后此人果然率兵哗变,他就是魏延.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战长沙,和黄忠大战三日未定胜负.阵前厮杀中,关羽不斩堕马的黄忠,黄忠也不射杀疏于防备的关羽.长沙太守韩玄以为二人暗通款曲,命人缚了黄忠要推下城楼斩首.这时,魏延出现了,杀了刀斧手救起黄忠,并杀上城头斩了韩玄.刘备顺利拿下长沙,显然魏延是首功.可是,诸葛亮却认为此人不可留.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 “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诺诺连声而退.

在刘备看来,魏延阵前起义,功莫大焉.但诸葛亮认为他是投机者,杀韩玄,献长沙,实乃不忠不义.这就是正义和道义的悖谬.对比关羽不杀堕马之人,黄忠以不射相回报,魏延的窝里反就没有什么品藻可言.魏延只是一心投奔刘备,要替刘皇叔打天下,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政治正确.但是小说同时以关羽、黄忠的风范树立了人格标杆,一方面给出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又试图借以弥合正义和道义之间的罅隙.

魏延救黄忠这些情节完全是小说家虚构,《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未见此节.《先主传》所述刘备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那几位太守都是投降的,亦并无魏延杀韩玄一事.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弃主献城这还不是第一次.他本是荆州的低阶军官,在襄阳守将蔡瑁、张允手下.第四十一回,刘备携百姓自樊城撤退至襄阳城下,蔡瑁、张允不让进城,竟“叱军士乱箭射下 ”.情急之下,正是魏延挺身而出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短短一节文字中,魏延两句话里都大骂 “卖国之贼 ”,叱咄亢烈,直是大义凛然.他是刘皇叔的铁杆 “粉丝 ”,早也盼晚也盼,怎知道今日里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不巧和文聘缠斗之际,刘备和诸葛亮决定转道去江陵.“魏延和文聘交战,从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最后魏延只得拨马而逃,找不到刘备,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其实,魏延的来历并非如此.《三国志》本传有谓,魏延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他一开始就投入刘皇叔的队伍,并非从敌方反叛过来.《三国演义》结撰两次城头倒戈的故事,是有意暗示其 “反骨 ”,为日后的反叛埋下伏笔.然而,这一再反水的叙事,既是强调魏延追随刘备的政治选择,也隐隐勾勒出一种吕布式的 “士无定主 ”的劣性.从另一方面说,这里恰好暗示着国家话语的道德脆弱性.

刘备显然很看重魏延.《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谓:“(建安二十三年)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本传叙述稍详:“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进汉中王在第七十三回,其中也提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却未说这本来应该是张飞的职位.拿魏延和张飞作论,可见在蜀汉高层他已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传又谓: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 偏将十万之众至,“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汉中是蜀之门户,地理形势比荆州更重要.能像关羽那样领一方重镇,魏延岂止壮志满怀,口气里更透着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史书没有留下魏延在汉中的治绩,只是《蜀书 ·姜维传》提及:“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这种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围守防御坚持了许多年,直到姜维时期才变为纵深布防,事实证明相当有效.在晋军入蜀之前,汉中一直未易手,反倒是关羽那边没能守住荆州.《三国志》记魏延镇守汉中仅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几处提到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二三○)的一次战役.本传云: “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和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后主传》亦谓:“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

魏延之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魏延之叛老读三国为关于魏延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魏延的父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