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主体性论文范文资料 与学校德育主体性变革整体逻辑实践路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主体性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15

《学校德育主体性变革整体逻辑实践路径》: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主体性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深层问题,实质上和长期忽视或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直接关联.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适应主体性变革的新趋势,明确主体性德育的整体逻辑,厘定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主体性德育体系.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主体性;整体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2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不断涌现,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反思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道德教育之殇”究竟在哪?这个老问题再次出现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回答并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研究的核心使命.国内学校德育的深层问题,实质上和长期忽视或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直接关联.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适应主体性变革的新趋势,明确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整体性逻辑,厘定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建构主体性德育体系.

一、主体性德育的整体性逻辑

道德教育是主体性教育,为此,我们应以人为观察中心,全面审视其主体性存在的整体逻辑.从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诉求两个维度观察,主体性德育是“建构有主体性的人”的应然特征.

1.以人为观察中心的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从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维度观察,现代人的主体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在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压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主体性德育的新问题.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往往和国内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征相一致.

基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其自主性指向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或“愿望”,自主地在市场中的“经营”或“交换”活动.平等性主要指向行为主体权利平等,要求消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倡导和增强平等意识,尊重其他主体的权利,彼此平等相待.竞争性则指向优胜劣汰,强调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只有不断发展和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才能赢得竞争的优势.从整体性的逻辑维度观察,正是在市场经济的交换价值过程中,才产生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认同.市场经济不但要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还是自由和平等存在的现实基础.[1]这里的平等和自由,正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等和自由,不是一种“泛平等”或“泛自由”,而是一种符合道德的平等和自由,它指向人们在市场上进行合道德的交往和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关系成为主体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契约原则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契约双方是义务和权利平等的主体,双方同时享受相应的权利,同时必须执行契约所规定的义务.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人格独立和主体性高扬创造了物质条件.

2.以建构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德育内生特质

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德育的内在特质.首先,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德育的核心目的.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能够作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选择.德育的初衷正是要通过道德知识传授、道德实践、个体感悟等途径,让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从而实现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其次,德育的过程也旨在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作为自身品德和行为的主体,其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主体性的发挥.从德育的过程观察,道德教育是通过整合一切可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因和外因,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的丰富和发展.第三,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培养主体自主选择、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不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也要使主体基于价值判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流通,使人们获得到各种“混合”甚至“矛盾”的信息,此时,作为行为主体,其道德选择及其自主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主体性德育的实践路径

主体性德育的整体性逻辑,廓清了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的人.要达此目的,就应在实践中构建起和之相适应的主体性德育体系.

1.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念体系

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建构以体验和实践为主导的主体性德育理念体系.主体性德育理念和传统德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塑造道德主体为中心,其逻辑起点在于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存在,其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处理和自身、和社会、和自然三大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直觉和行为习惯,使道德理性因素和道德非理性因素得到协调平衡发展,进而形成完整而丰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主体是在道德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和道德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的,培育和倡导以体验和实践为核心的德育观念,是学生道德主体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国内学校德育并不缺乏理论,但许多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多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缺乏实践体系的支撑.从学生主体道德体验和实践出发,通过自我、他人和道德情境三个层面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培育学生丰满的整体性道德品格.在自我角度上,其核心在于从德育中获得真实情感,并通过道德选择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他人视角上,其核心在于完成个人社会化过程,形成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角度上,其核心在于通过设定特定的情境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道德体验,最终达成自我教育和个性完善的目标.

2.构建主体性德育的内容体系

主体性德育的核心在于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和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和行为的素质或能力.[2]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创造能力是主体性德育的核心内容.从道德教育内容上观察,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内蕴其中.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公民教育是中心,信仰教育是最高层次的追求.基于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的不同层次,才能科学确定道德教育的先后顺序、优先原则和活动方法体系.

主体性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学校德育主体性变革整体逻辑实践路径为关于主体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