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论文范文资料 与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中国地区差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经济增长理论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3

《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中国地区差距》: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经济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学及其结合框架下对地区差距及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研究的回顾发现:经济增长理论能够反映地区差距形成的动态性特征但缺乏空间维度,传统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缺乏动态性,二者结合框架下的研究能同时体现动态性和空间维度但缺乏实证检验.基于此分析,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动态性和空间维度同时纳入地区差距问题研究框架,重视技术进步、知识溢出等“知识关联”因素的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发展方向做进一步分析,并拓展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结合框架下的实证研究方法.

关键词:地区差距;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学;经济增长趋同;CP模型;本地市场效应;DS模型;知识关联

中图分类号:F061.5;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6002009

近年来,我国经济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国内外学术界称这种现象为“中国奇迹”,然而和这种快速变化相伴随的是我国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深刻变化,而地区差距的扩大便是该空间布局变化中凸显出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和缩小地区差距已成为社会关注、政府关心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实上,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作为人类社会中唯有的两个长久经受检验的经济特征事实(Knaap,2004),理论界也主要从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两方面作了分析和研究,也证实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过,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缺陷,在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发展方向上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此,笔者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学及两者结合框架下对地区差距及中国地区差距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这些研究的特点、进展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能为地区差距问题的研究及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仇娟东,曹 钢: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的中国地区差距一、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地区差距

1.缺乏空间维度的经济增长理论

以经济增长为主题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尽管他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增长的概念,但所强调的如何能够最适当地取得财富和达到富足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关于一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斯密明确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其对市场范围的强调说明斯密的理论考虑到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大卫·李嘉图通过将环境因素弱化为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有效地将空间因素从其分析体系中剔除(Ekelund et al,1999).后来,马歇尔、萨缪尔森等人的研究主要以资源配置为主题,从而使空间因素进一步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

首次明确以经济增长为主题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劳动、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函数,然而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基本假设,终将使长期增长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而消失,而长期的增长完全被“外生”的技术进步所决定.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并没有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子,地理因素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任何影响.随后,以解决技术外生问题而广为流行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在生产者之间的扩散以及从人力资本中得到的收益等,使得资本积累中的收益递减现象得以避免(罗默,2009).显然,尽管这类模型强调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并没有分析知识和技术溢出的强度,从而也就忽略了空间因素.随后,Helpman(2004)将R&D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并认为有目的的R&D活动往往以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作为奖励,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思想枯竭的趋势,那么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不会停滞.可以看出,该分析已将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但仅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和地理因素有关,经济增长的内生化仅限于技术因素而没有拓展到地理因素,区位的作用依然游离于模型之外.总之,缺乏空间维度已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明显特征.

2.经济增长理论中地区差距的研究

尽管经济增长理论缺乏空间维度,但却涉及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同绩效的分析,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趋同或收敛的研究框架内.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运行存在稳态,而经济增长便是向稳态发展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趋势.然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物质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能力的差异等,会导致经济体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永久性,从而不会出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说的趋同现象,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趋同(巴罗 等,2010).由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趋同方面不同的预言,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量针对趋同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说,对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趋同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始于Abramovitz (1986)和Baumol(1986)的研究.Abramovitz(1986)的研究证实了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速度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不过该关系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左右表现显著,而其它时期却存在明显波动;Baumol(1986)基于1870—1979年麦迪逊(Maddison)数据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显著的生产率趋同现象,计划经济国家区域经济趋同表现得较为平均,而不发达国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也并没有对经济趋同现象是否存在给出明确结论;同时,其研究方法也存在样本有偏、度量误差等不足.不过,这些研究带动了关于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的快速发展.随着各国经济增长的不断演进和计量经济方法的不断成熟,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的研究也更为活跃,也相继提出了绝对β趋同、条件β趋同、σ趋同、俱乐部趋同等多种“趋同”概念(巴罗 等,2010),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类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3.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中国地区差距

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同问题展开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分别运用统计指标法、横截面回归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布动态法和综列数据分析法(邹薇 等,2007),分析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从所涉及的趋同类型来看,徐现祥等(2004)对我国2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表明,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绝对β趋同和σ趋同,并且该结果是稳健的;林光平等(2006)的研究则重点关注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σ趋同情况,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σ趋同;袁立科(2010)等人研究了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条件β趋同,即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的条件β趋同和三大地区之间的俱乐部趋同;彭国华(2008)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了我国地区收入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从经济趋同形成的原因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地区特定因素、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要素市场扭曲等方面进行解释(刘夏明 等,2004).可见,上述研究并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同形式得出一致的结论,从而也难以判断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具体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理论论文参考资料:

工程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金融经济杂志社

生态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军事理论论文2000

结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中国地区差距为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西方经济增长三个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