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一名纱厂女工论文范文资料 与一名纱厂女工的自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一名纱厂女工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8

《一名纱厂女工的自述》:关于免费一名纱厂女工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一名纱厂女工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1931年,我14岁那年,一天一个那摩温到我舅舅家来,对我的外公外婆说,这么大的小姑娘哪能不学做生活,还在种田?当时那摩温20多岁,已经成家.她的娘家就在周家湾,走进走出和附近居民都很熟悉,但我们家原来和她不熟.后来就是她给我“开门票”(招工),介绍我进了厚生纱厂.

在厚生厂

从我住的引翔港到厚生厂有3里路,现在的龙口路当时还是一条河浜,我们上班就沿着这条浜走,周围还很冷落.我们一起上班的有6个小姐妹,住在我们周家湾的有4个,住在陆家浜(观音庙附近)有2个,我们就约好一起上班,下班时也等到大家一起走.我们车间里是本地人多.我刚进厂时先做一个礼拜的夜班,主要是摆铜管,工资2角/天.后来再挡车.我们上班是一天做12个小时,六进六出(早上6时上班,晚上6时下班).

我进厂后,家里没有闹钟,早上就是听厂里“拉波路”的声音,掌握时间.拉头(第一次)波路是4:30,我的外婆就起床烧早饭;拉伲(第二次)波路是5:00,家里人要叫醒我起床,准备上班了;到拉三波路(5:30)再出门,时间就有点紧张了;拉四波路(6:00),要进车间开车了.上班时,我们每人带好钢精的饭盒,里面是冷饭、咸菜,还带一个小铅桶,可以装喝的水.进厂时,我们要拿小本子给门房看,下班出厂让抄身婆检查时,我们总是手里拿着空饭盒,摇动几下让里面发出声响,表示里面没有东西.当时工资好像是半个月拿一次,拿工资时要看各人的小本子.我每礼拜休息一天,就和邻居在家休息,不做针线活,也到引翔港东山口的观音庙玩.我们不看戏,没有去过八埭头(平凉路)、提篮桥.

上班时,穿上油衣裳(自己的旧衣服)套上厂里发的饭单,穿布鞋.我们是两个人看一条弄堂,一共有4根木管,一根木管有8只纱锭,一共32只纱锭.我们两人一起做,相互有点照应.上厕所要快去快回,吃饭就用热水泡一下冷饭.我们没有换衣箱,下班了就在车间皮带后面换衣服,把油衣裳、饭单挂在车头上,不带回家.

我们是那摩温(工头)介绍进厂的,她叫我们小鬼,我们都叫她大阿姐.她不欺负我们,是自己人.有时上夜班,落纱人(落纱工)、修车头(维修工)做完事,就拉一个麻袋,躺在车间弄堂里睡觉;有事情,那摩温一吹哨子他们就过来.有时我也拉一个麻袋在摇纱间放铜管的弄堂睡下来.这时那摩温到车间看到上班时间怎么没有人,就会叫起来,教训我们几句.我们就起来再干活.有时上班实在站不动了,那摩温也会派人替换你,让你休息一下,那摩温就像后来的车间主任、工长.

我做细纱间挡车时,如果看半条弄堂,要管两只木管16只纱锭,每天4角;要是看一条弄堂(即一排细纱车)有4只木管,一共看32只纱锭,就是7~8角/天,一个月6~7元,后来是十几元.由于我爸爸出海遇难,加上海坍(沿海岸地坍塌入海),家里的地少了,四口人生活就不好了,我也开始分担家里的生活.进厂后,我在外婆家吃饭,还要带饭,每月拿到工资后,扣掉贴家里饭钱6元,其他钱全带回家,一般是托邻居有便人回乡时带钱给家里.后来厚生改名申新六厂.1937年“八一三”日本人在上海打仗,我们要逃难,厂里停工,解散费我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后来我又进小沙渡的申新二厂做工.我的大弟弟来上海学木匠,他师傅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他就在唐山路、丹徒路开木匠店,我的小弟弟也在他的店里做.童养媳在家照顾母亲,这时家里情况才好一些.1941年我24岁结婚,我丈夫也是崇明人,我们是在乡下办了两三桌酒,我在上海买了布带回家,是长辈给我手工缝制衣服的.我在申新二厂一共做过6年,是住在厂里宿舍.1947年厂里停工,我拿过50元解散费,回到崇明乡下,在家里种地,养了两个孩子.

再进申六

1949年家乡发大水,田里没有收成.1950年我一个人到上海,当时有个同乡在申六印染车间做工,住在眉州路,我就找到他,是他带我到申六做临时工的,我进厂都没有送过礼.当时厂里招了5个临时工,我33岁.做了6个月后,第一批升长工有两个人,我也是一个.后来筒子间有100多人也要升长工,结果统统都升了长工了.后来厂里扩锭、扩台,我就看两条弄堂,16只木管,共有64只纱锭.

解放初期,厂里开会、学习,我们每人一张竹凳,坐了45天,学习结束后就实行劳保.我的两个孩子都享受劳保.1953年我把两个孩子从崇明带出来.当时他们一个10岁,另一个8岁.因为厂里只能照顾一个子女入学,小儿子进申六子弟小学、中学,是免费的,我的大儿子没有进子弟学校.不久我丈夫就去世了.家里人生活全靠我做厂.我在厂附近租一间草棚住,月租两斗半米.我当时工资大概40~50元.车间里有个女工叫阿大,比我大1岁,是川沙人,她也是丈夫去世,带了一个孩子,就住在我租的草房里.

不久厂里定工资,布机间是1岗,86元3角,我定为2岗(细纱),月薪77元4角,一直拿到退休.3岗60多元,5岗50多元(是普通工作,照顾年纪大的女工).我每月都要存钱,不满100元就放在家里,一般3~4个月可以积蓄100元,到了100元,我就送银行,存5年,连利息就是翻一倍.开始我是存在宁国路的银行,后来平凉路的工商银行也去.

一人养家

1958年我买了间房子(在三十一棉东南角),这个房子是两层,原来有阁楼.买房子自己要出1300元,当时钱不够,是我兄弟借给我500元,我就没有向厂里借钱.我用一年多时间还清这笔钱.家里的大床是我兄弟(木匠)做的,我让他做得宽一点,我和两个孩子都可以睡,直到现在这张床我还在用.大橱、五斗橱,是当时附近有人要回乡,急着要卖,我用30元买来的,也一直用到现在.三五牌闹钟是1964年我在平凉路钟表店买的,当时售货员说这是刚到的货,蛮好的,我一直用到现在,没有修过,也很准时.买好房子后,我和孩子们住楼上,下面后房间近10平方米,我出租,每月收房租8元.我的房子原来是铺地板,后来地板坏了,就换铺水泥地面,当时是班组同事帮忙做的.

我住在这里生活很方便.给水站解放前就有了,就在我的房间后面,附近还有水井,我一般是井水用的多(洗菜、倒马桶),是用铅桶拎水的,家里有水缸,只有吃的水才用自来水.当时附近有块地皮用篱笆围起来,要造工厂,沿着篱笆边的地上种了丝瓜、豇豆、扁豆,邻居采下来就放在我桌上,所以我蔬菜一般不用买.附近买米有三个地方(宁国路、河间路、平凉路),老虎灶在河间路转角(没有浴室),我用热水瓶去泡开水.河间路有个裁缝摊,裁缝是常州人,他有缝纫机,我去做过一条呢裤子.有时被单我也带到厂里洗,要乘浴室较空的时候,热水洗、热水过,晾被单就在家门对面马路的两棵树之间拉一根绳子挂上去就可以了.

由于家里门窗沿马路,隔壁人家较闹,我做三班一直休息不好,上夜班不能睡觉,像个生病人.厂里的职工如果没有热度,就请不到病假.挡车工一般要做到退休.生产上,班里有小先生测定每个人的操作,我成绩还可以,月奖我一般是拿二等.我小时候读过两年书,有点基础,扫盲时脱了文盲帽子.我在班组发言,大家喜欢听,组织上也要培养我入,我因为上三班,家务多,要照顾小孩,党员开会多,我吃不消,就没有参加.

我工作后感到人太累,有时间只想睡觉.家里事情做不动,最多也就是缝缝补补.孩子是买球鞋,大孩子10岁就自己用板刷洗衣服,有时我上班不在家,借我房子的房客也帮助我家里冲开水.我家离厂很近,厂里放电影,我也带小孩去看.

1960年厂里缺少棉花,我们车间关掉一些纺车,正好也关到我的车.当时我就找车间主任说,既然关到我的车,我要求调换照顾工作.车间主任说你平时工作蛮辛苦,就同意我调到化纤车间,凡是被关车的女工都调去了.当时我们一共有160人调到化纤车间,男女都有,是敲锣打鼓送去的,当时我43岁.我被分配在冷冻间工作,看温度计,我感到上班比在家里还要舒服.1965年1月化纤车间改成化纤三厂,厂里食堂、浴室都有.我在化纤三厂过了8年惬意生活,直到1979年退休.

一名纱厂女工论文参考资料:

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

杂志名

结论:一名纱厂女工的自述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一名纱厂女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一名纱厂女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