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抗日烽火论文范文资料 与太平天国故里的抗日烽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抗日烽火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30

《太平天国故里的抗日烽火》:本文关于抗日烽火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抗日战争后期,当日军再一次入侵广西,在太平天国的策源地桂平县金田乡,活跃着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七七”抗日游击支队,给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提起这段往事,许多桂平人至今记忆犹新.

小山村成了卧虎藏龙之地

1944年9月初,已处于穷途末路的侵华日军,分南北两路,从广东、湖南入侵广西,梧州、桂林相继陷落.于是,形形色色的逃难民众便纷纷疏散到桂平,进入地处深山野岭的金田乡督的村.

督的村位于桂平、平南两县紫荆山区和鹏化山区交界处,四面崇山峻岭,远离交通要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被人们视为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然而不到1个月时间,原来只有两三百居民的督的村,一下子涌进来数百逃难的人群.紧接着,这里便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七七”抗日游击支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游击队的100多名成员,除了本村的青壮年人,主要是从桂林、梧州逃难来的一批青年学生、商民和社会精英人士.

从省城桂林方向来的,主要是一些青年学生,他们是跟随当时正在省城桂林读书和工作的督的村人黄庭英、黄荣书、黄继华一同前来的.黄庭英是留美博士、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驻加拿大使馆临时,时任广西大学教授、总务长.黄荣书、黄继华跟随黄庭英在广西大学读书,当时由于时局紧张,学校停课,便一起回到金田家乡.随同他们来的还有几个在桂林读书的外省人,其中印尼归侨、广西大学学生郭可展和广东侨眷、广西大学学生邹长安,都是党员.

从梧州方向来的则是一群来自广东的逃难者,他们当中不少是商人.大名鼎鼎的中国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小儿子陈哲民(原名陈鹤年)、儿媳许桂馨夫妇,早年寄居香港,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香港相继沦陷,夫妻两人便随着逃难人群,辗转来到了督的村.梧州《言报》报社社长梁先生也同时来到了督的村.这时候的督的村,群英荟萃,顿时成了卧虎藏龙之地.当时从桂平城读书疏散回家的中学生黄學珍断言:这么多人物聚在一起,肯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后来的事实证明,黄学珍这话颇有见地.

组建抗日武装

最先提出要成立抗日游击队的是黄荣书.梧州、桂林沦陷后,桂平各区乡民众便纷纷组织成立自卫队,准备迎击即将入侵的日本侵略军,保卫家园.黄荣书在广西大学读书时,是学校歌咏队的活跃分子,歌咏队最爱唱的歌曲之一,便是《游击队之歌》.黄荣书因此受到启发,首先提出组织成立抗日游击队.他认为“游击队”的名称比“自卫队”更好一些.至于游击队取名“七七”则是他的胞兄、见多识广的“黄博士” (村人皆称黄庭英为黄博士)提出来的,是由“七七”卢沟桥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这一大事件来命名,众人自然一致赞同.

事实上,黄庭英还是“七七”抗日游击队的高级参谋和后勤部长.游击队刚刚成立之初,黄庭英便登门拜访当时正好从桂林疏散到附近古埕村的广西军械库负责人,游说他借给游击队迫击炮、、冲锋、驳壳、、等一批轻重武器,使“七七”抗日游击队一开始便拥有一定程度的战斗力,成为当时桂平县境内较具战斗力的一支抗日队伍.据笔者后来了解得知,广西军械库负责人起初怕负责任,曾借故推诿.黄庭英首先责之以民族大义,同时亮出了自己与时任广西省长黄旭初之间关系密切的特殊身份,又以自己的丰厚家产作担保,终于使之清除疑虑,同意借给军火.

有了,游击队遂正式组建成立.“七七”抗日游击支队下辖3个分队,最熟悉本乡地理环境、在学校接受过军训的黄荣书,理所当然地挑起了支队长的重担.邹长安任副队长,郭可展负责军需后勤,陈哲民任支队参谋,黄继华任副支队队长兼一分队队长、同时负责游击队的军事训练.

督的村有小路通往金田圩,11月底,日军占领金田圩后,每天都有一队日军从浔江边上的江口圩经过金田圩、紫荆山区,向北开往武宣、柳州、桂林等地.游击队想选择赶圩路上的几处险隘作伏击日军的射击训练.但是日军进入督的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黄继华又在村中选择几家富户大宅,模拟游击队进攻金田圩日军的作战方式.有一次,在军事训练中还使用了、真炮,一时间声大作,炮声隆隆,但是由于事前已经通告,所以村民和逃难民众并不惊慌.

《好消息》捷报频传

“七七”抗日游击支队能文能武,他们在加紧军事训练的同时,又创办“督新小学”,编辑出版《好消息》报.

督新小学利用早已废弃的谷山庙作为校舍,让附近几个村的青少年免费就读,同时开办成人文化补习班.该校由黄庭英任董事长,黄继华任校长.授课老师为黄麟生、黄学珍、黄爱莲(黄庭英之女)、郭可展、邹长安、许桂馨(陈哲民夫人、大学教授)、金兆曾等,人才辈出、济济一堂.

其时战局紧张,人心惶惶,加之僻野山村,与外隔绝,更加重了人们的焦虑和不安.正好逃难到督的村的梧州《言报》报社梁社长随身带来了一部无线电机,因辗转搬迁,已经损坏不能使用.曾在香港《星岛日报》工作的陈哲民得知后,很快便帮他修好了.于是,人们终于收听到了通讯社在重庆发来的国内外重要新闻.为了提防汉奸通风报信,收听社电讯都是在黄继华家的炮楼上秘密进行,并抄写在纸上.起初只是在游击队的领导成员、村中的知识青年和逃难民众中较有影响力的人之间传阅,无法满足大家的愿望.一段时间之后,每隔两三天就把电讯新闻抄录在一张四开纸上,贴在村中大巷墙上让大家观看.每当新闻纸贴出,大巷便挤满了人.

1945年春,由于村民们的支持,游击队和督新小学都有了集中办事的场所,支队领导作出决定,将每晚收录的社电讯用钢板蜡纸刻出来,分发到附近各村.就这样,一张八开油印小报——《好消息》报,便在远离市嚣的督的村诞生了.

《好消息》报由黄庭英担任报社名誉社长,所需经费由他负责统筹安排.创办初期主要刊登通讯社播发的电讯,由陈哲民负责收录、翻译,后来逐渐增加记者,采写反映本地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新闻通讯.起初是油印,每期只能印三四十份,后来改用石印,印数增加到两三百份,影响越来越大.报社除了发给外地来的工作人员微薄报酬,其余只供给伙食(游击队员一律集中食宿).

抗日烽火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太平天国故里的抗日烽火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抗日烽火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抗日烽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