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离散论文范文资料 与阿拉伯离散文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离散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8

《阿拉伯离散文学》:此文是一篇离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离散文学理论是伴随着离散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离散族裔群体文学的研究理论.本文以离散文学理论为基础,从离散文学定义、离散作家的归属及其文化身份认同、离散文学的主题及其相关因素等多个视角,对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即阿拉伯离散文学的定论进行剖析和证实,即以旅居北美的代表作家纪伯伦、努埃曼、艾敏·雷哈尼为首的作品进行新的视角研究.

[关键词]离散文学 旅美派 纪伯伦

引言

离散文学理论是离散批评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领域.离散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离散族裔群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较大范围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离散族裔和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等问题.作为其研究领域的一部分,离散文学研究的正是离散族裔文化以文学的形式在异国他乡和当地文化在文学交流和发展中所产生的矛盾和融合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离散文学理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21世纪的主要批评理论之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离散文学研究,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了世界离散文学研究中的重点.那么,曾为世界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阿拉伯文学,在此研究方面又有何成就呢?答案似乎是没有.但只要读过阿拉伯文学史的读者,都不难发现这文史中的一个秘密——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又称侨民文学或叙美派文学)实际上就是阿拉伯离散文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有何据可依?本文欲以离散文学理论为基础,从离散文学定义、离散作家的归属及其文化身份认同、离散文学的主题及其相关因素等多个视角,对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即阿拉伯离散文学的定论进行剖析和证实(主要以旅居北美的阿拉伯离散文学代表作家纪伯伦、努埃曼、艾敏·雷哈尼的作品为例).

一、离散文学的定义

“离散”(Diaspora),通常是指某一族群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在自愿或者被迫的前提下移居到自己本族群常居地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和另一学术术语“族裔散居”在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词源于希腊语speiro,该词为“撒种”之意,前缀dia是“分散”的意思.从词源上讲,该术语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希腊译本《旧约》的《申命记》中,特指犹太人的离散处境(《申命记》28,25)由此,不难理解,离散文学即为离散者在其离散地之上创作出来的文学.而《阿拉伯文学通史》中写道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下,黎巴嫩、叙利亚大批基督教徒因不堪忍受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和经济贫穷、拮据的状况,抱着寻求自由、发财致富的梦想,纷纷涌向美洲大陆侨居.”这一论述正符合“离散”的定义.书中继而写道:“并很快在那里创办报刊,出版诗集、文集,成立文学社团,形成一个在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流派——‘旅美派’.”这段描述恰如其分地从定义上说明了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即为阿拉伯离散文学.在這些文学社团中,最负盛名的是侨居美国的以纪伯伦为首的文学社团“笔会”(1920年在纽约成立),其次是侨居在巴西的由米沙勒·迈卢夫任主席的“安达卢西亚协会”(1933年在圣保罗市成立)和阿根廷的“文学家协会”(1949年成立).在此,本文将运用离散文学相关理论,仅对侨居北美的以纪伯伦为首的文学社团“笔会”中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证实、剖析.

二、作家的归属及其文化身份认同

离散作家的归属及其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离散文学永久的主题.加布里埃尔·谢弗指出:“离散族群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的构成,它和祖籍国和居住国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离散民族产生的原因或者是出于自愿或者是被迫,他们自视属于同一族裔,却永远作为少数民族定居在某一居住国.他们和心目中的古国保持着经常的或不经常的联系.旅美派文学的作家大部分来自黎巴嫩和叙利亚,侨居于美洲.毫无疑问,这些作家的祖籍国自然是黎巴嫩或叙利亚,居住国为美洲国家.但故国和定居国两者之间哪一个才是他们的家园所在呢?如果家园意味着归属感,由归属感所产生的身份认同,和家园的关系又是什么?

后殖民理论家巴巴认为,离散者是离家者(unhomed),但是因为有“非家幻觉”(unhomely的伴随,离家者事实上并非无家可归(homeless).对于旅美派作家来说,“非家幻觉”中的“家”正是自己的故国,而“无家可归”的“家,则指的是居住国.在旅美派的文学作品中,“家”或“家园”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其代表作家纪伯伦在小说《被折断的翅膀》中曾描述道:“朋友们,你们一定还记得那些田野、花园、广场和街道.你们曾在那里玩耍嬉戏,度过你们纯真无邪的岁月.同样,我也常常回想起黎巴嫩北部那块美丽的土地.”有偶无独,努埃曼在其短篇小说《杜鹃钟》中也表明了其无时不刻不想念故土和乡亲们的思想:小说通过落叶归根的主人公哈塔尔叙述其一生坎坷曲折的道路和切身体会说明了人只有在故乡的土地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由此可见,对于离散作家来说,家永远是血液流淌而过的那片故土,家即代表归属.

由归属感而产生的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是离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寻家,既是一个以找寻归属感为目的的趋向,同时也是一个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首先,离散作家代表的是离散族裔和离散文化.那么,离散者的第一个文化身份,必然是带有本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身份”.以纪伯伦为首的旅美派作家,毫无疑问地代表的是阿拉伯民族文化(或说是东方文化)的身份.因此,国内文学界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将纪伯伦的文化身份定位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因其创作思想以及诗作内容中均内涵和外化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而对于这一身份的认定,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不少作品中看出:“兄弟们!我曾同情和怜悯你们的软弱,但这种怜悯却使弱者日益增加,使懒惰者的队伍更加庞大,对生活徒然无益.今天,每当我看到你们的软弱,我的心就打颤,毛骨悚然.我对此痛心疾首,深恶痛绝.”而另一个代表作家艾敏·雷哈尼也被认为是一名著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作家,他曾于1922年前周游阿拉伯世界,期间广泛接触了不少各国政界领袖,并积极敦促阿拉伯民族之间消除分歧协力团结起来.雷哈尼还曾于1930年在黎巴嫩发表演说,强烈抨击了当时法国对黎的委任统治,也因此被当局勒令离境.

离散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阿拉伯离散文学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离散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离散数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