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商业民俗论文范文资料 与老北京的商业民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商业民俗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4

《老北京的商业民俗》:本论文为您写商业民俗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说起民俗的物件儿来,还是民俗博物馆比较有发言权.如果走进北京的民俗博物馆,您能看到北京的很多街头巷尾或者在旧时候的胡同儿里能见到的旧物件.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京的民俗物件儿.

近日在北京市地方志馆举办了一场“老北京商业民俗物件”的展览.这个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这里,您可以看到老北京的商业民俗物件,比如:剃头挑子、货郎担、游商的响器儿、坐商的广告牌匾等近百件几乎绝迹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儿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它们生动地回顾了清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商业习俗和市井民风.

听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

唤头、唤娇娘、云罗、铜点、小糖锣、梆子、手铃、惊闺叶、虎撑子等对孩子们而言,这些物件的名称听起来似乎都很陌生,物件儿就更没见过了.

老北京的胡同里和大街上门脸房出租很多,但由于租金居高不下,很多小本儿买卖人就加入到了走街串巷的游商群体里.游商就是指没有专门铺面、挑着货担沿街叫卖的商人.他们经常挑着担子行走在闹市区或者是民居聚集的地方.

为了告诉屋院里的居民是剃头的来了,是磨刀的来了,还是卖酸梅汤的来了,许多行业都有自己专用的响器和吆喝声,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就有十多种响器.

先说说“唤头”,也叫做唤君知.顾名思义就是让您知道,这剃头的来了.那唤头为什么又叫唤君知呢?这个君指的是君子,君子在这里特指男性.旧时候剃头主要是给男性剃.那时候剃头的有三不剃:女人不剃,和尚不剃,乞丐不剃.

同时还有一个说法,这剃头用的响器有三不鸣:过桥不能敲——怕惊动河神;过庙不能敲——怕惊动佛爷;还有就是看见门脸了,门口对联上写着:进馆来黑发丞相,出馆去白面书生,横批:白白净净.这是哪呢?对,是理发馆.在理发馆门口不能敲,不能抢生意.

老北京的剃头行业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清朝初期,剃头匠的工具由官府统一发放,不准私制.如果听到唤头一响,百姓都要出来剃头.因为清朝建立初期的清政府要求百姓中男性统一将明朝的发式改为留辫子.如果不按这个规定改变发式的话,就有被杀头危险的.

除了剃头匠使用响器叫卖之外,还有货郎也使用“货郎鼓”.这个货郎鼓两边系着小珠,摇起来咚咚作响.货郎所卖之物均为丝线、棉纱线、绣花针等闺房女红的必备之物,所以又称 “唤娇娘”.

此外,响器还有很多.“云锣”是卖日用杂货的师傅用的;“小糖锣”是卖芸豆糕的师傅用的;“梆子”是卖油酱的师傅用的;“铜点”是算命先生用的;“手铃”是修扇子的手艺师傅用的等其中比较有趣的是行医的大夫用的“虎撑子”.

虎撑子又叫“八卦串铃”,是用铁片翻卷对扣的镯形铁器.它中间是空的,内置钢珠.用的时候,需要把它套在三个手指头上,摇之作响.虎撑子的由来还有个传说,据说华佗曾用铁环撑住虎口,给老虎做了喉瘤摘除手术.由此之后,这个铁环就演变为行医的标志了.

坐商们有趣的招幌

“响器”是游商招揽顾客的“法宝”,那是游商的专属.对于拥有固定店铺的坐商而言,“招幌”则是他们常用的.招幌就是起类似广告作用的,它看起来很像条幅,条幅上的字,是告诉顾客这家店里是卖什么的.

不仅如此,在老北京的买卖人眼里,幌子还被看做财神的化身.每逢开业或者年节,坐商们都要祭幌子.挂幌子的时候不能叫做挂,那得叫请.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些展品很有趣.比如在一块长方形的招幌上写满了各种小吃的名字:福寿桃酥、南江米条、鸡蛋油糕等,这个是饽饽铺的招幌.还有用三根香烛联挂式的招幌,这是香蜡铺的.

有个木牌式的幌子更有意思,在这个牌子的一面写着两个字“赛雪”,另一面也写着两个字“欺霜”.原来这是家面粉店,以此表白自家的面粉很白.

这些旧时用的商业民俗物件儿很有意思吧?这也是一门学问哦,其中饱含着那个时期的民俗风情和故事传说.

(责任编辑 何庆梅)

商业民俗论文参考资料:

商业期刊

商业文化杂志社

商业故事杂志

商业模式论文

商业故事期刊

商业杂志

结论:老北京的商业民俗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商业民俗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商业民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