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超越论文范文资料 与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超越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31

《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这是一篇与超越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聊斋志异》的涉海小说,认为它们分别继承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模式”、“海上探险模式”、“海洋政治讽喻模式”和“神话叙事模式”这样的四种叙事模式,并有着独到的超越.

关键词:聊斋志异;海洋题材小说;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里涉及海洋题材的小说,共八篇,分别是《夜叉国》、《罗刹海市》、《安期岛》、《仙人岛》、《粉蝶》、《海公子》、《于子游》、《疲龙》和《蛤》.较之于四百多篇的《聊斋志异》,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如果将它们放置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发展的语境里,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小说是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形态,不但是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诸种叙事模式的一种继承,而且也是一种超越.

《夜叉国》等:对“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叙述了一个徐姓商人,泛海为贾,途中遇到风暴,船碎落海,被风浪逐至一岛,以后的故事就在岛上展开了.《粉蝶》的情景设置也类似:琼州人士阳生,“偶自他郡归,泛舟于海,遭飓风,等暝然任其所吹,亡何,风定,开眸,忽见岛屿.”这两篇海洋题材的小说都采取了同样的叙事形态,这种叙事形态我们称之为“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模式”.

在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中,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的叙事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态.最早可以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长须国》中看到.宋秦再思《洛中纪异》中的《归皓溺水》、冯梦龙《情史》中的《海王三》、《焦土妇人》和《猩猩》以及后来清时钮琇的《海天行》、《蜣螂城》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样的叙事形态.

《夜叉国》和《粉蝶》的叙事形态即是对这种叙事模式的继承,通过下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

《夜叉国》和《粉蝶》故事的开始叙述了人物身份、遇风暴漂流至岛的事由等,是完全符合该模式的叙事要求的.也就是说,它们很好地继承了该模式的叙事程式.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种继承就成了一种重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可贵的是蒲松龄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上岛后故事的展开里,赋予其鲜明的“蒲式风格”: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夜叉国》故事的主角不再是猩猩、虾这样的动物,也不是《海王三》和《焦土妇人》中描写的现实人,而是现实和奇幻的合成式人物夜叉,并且将这种合成式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逼真.从起初的夜叉怒,后来慢慢接受,又妻之,到后来恩爱有加,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去兽近人”的蜕变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完全符合“情节逻辑”.这样的形象构建正是蒲松龄的强项.而《粉蝶》里出现的“男雅女媚”的人物形象,在整个“聊斋志异”艺术世界里也许很普通,可是在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世界里却显得异常的珍贵,因为在以往的海洋叙事里出现的岛人——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一些“野人”或“土人”的形象,连话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抚琴雅奏轻歌曼舞”了.《粉蝶》的出现,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岛人”格局.

《仙人岛》等:对“海上探险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中国虽然是一个滨海国家,但在古代,却完全是内陆性的思维意识.从《山海经》等古籍的描述来看,自上古时始,海洋就是国人“可望不可即”的一种存在:它虽然是水和岛屿组成,可是古人情愿赋予它为想象性的产物;它虽然就在人们的眼前实实在在地荡漾着,可是在人们的心中,它却是一种遥远的意象,一种玄奥的抽象.

因此在古人对海洋的文学构建中,“海上探险”就成了海洋叙事中的一种“原型性叙事”.这种叙事应该来源于古人对海洋神秘力量敬畏的心理沉淀和像徐福海上寻找不死之药这样实际举动的诱导刺激.“徐福海上行”的不知所终大大地增加了海洋的神秘感,同时也大大地刺激了海洋叙事中探险叙事模式的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安期岛》、《仙人岛》和《海公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叙事模式.《安期岛》属于神仙岛探险型.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顽固地存在着一种神仙住在海岛上的思维定势.《山海经》的“东海之渚中有神”,《列子》中的“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和“渤海五山”,托名为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诸座“神山”,一直到《史记》所记述的蓬莱仙山,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对海上神山的坚信不疑的心理.

因此从叙事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安期岛》、《仙人岛》和《海公子》继承了“神仙岛屿”的传统,但是与这个传统根本性不同的是,这三篇小说叙写的不是对“神仙岛”的隔海遥望,而是亲自上岛探寻,反映出时人对海岛神秘性的向往探求的行动化.如果说“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模式”是一种被动探岛的话,那么《安期岛》、《仙人岛》和《海公子》的履岛探求则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主动.

《安期岛》叙写一个名叫刘鸿训的外交家出使朝鲜途中在安期岛上探险的故事.该岛被描绘成“时方严寒,既至却是气候温煦,花遍岩谷”的仙境,岛上的“三叟”法力无边,言语玄妙,凡人不可解.因此《安期岛》仍然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神仙特征.

但是《仙人岛》中的海岛“探仙”所访得的“仙人”,则完全是另一番崭新气象了.这个仙人竟然是一个十余岁的垂发少女,聪慧异常,把一个自以为学富八斗的“探仙士人”,捉弄得狼狈不堪.因此《仙人岛》已经将神仙岛置换成了一个美丽而富有现实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蒲松龄一贯追求的“诗化写意境界”的叙事艺术旨趣,在传统的“神仙岛探求模式”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而《海公子》里的海岛探险,则又是另一番意义.这里的海岛,神仙气味已经完全散尽,成了一座普通意义上的岛屿.虽然岛上也是“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凋”,可是住的人,却竟然是“胶娼”,而那个“海公子”,则不过是一个“蛇精”而已.这样的叙述反映了人们对海洋认识现实化意识的进一步变化,也反映出蒲松龄已经将岛屿当作他构建神怪故事的普通空间:岛屿空间是适合想象的,这种想象的适合并非是由于其神仙性,而是由于其很遥远很陌生而已,一如蒲松龄喜欢设置的遥远而陌生的孤寺野居.

《罗刹海市》:对“政治讽喻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在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中,海洋不但是一种美学意象,有时候它还是一种政治讽喻的载体.在《山海经》中,那些所谓的“大人堂”、“君子之国”,实际上表达着古人对政治清明之园的向往,它们是一种“海上桃花源”.《西游记》中对南海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描述,在我看来则是这种向往的另一种表达.到了明人吴元泰的《上洞八仙传》中,海洋的政治清明和道德圣洁寓意已经非常明显.

《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也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叙事的.它叙写一个名叫马骥的贾人子,生得风姿倜傥,有“俊人”之号,并且还多才多艺.在一次海上遇险后,被风吹至一岛.该岛名罗刹国,有国王,还有相国、大夫等官员,显然是一个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故事空间.

因此《罗刹海市》叙事是对以前“海洋政治讽喻模式”的继承,但是蒲松龄了不起的地方,仍然是他不但继承了这种叙事模式,同时又很好地超越了它.

《罗刹海市》叙述马骥被飓风刮至一岛后,发现岛上的人奇丑,可是见了“俊人”马骥,反“以为妖”,竟然是“群哗而走”.由此可见,蒲松龄在这里已经突破了传统“海洋政治讽喻模式”中“海洋世界清明圣洁”这样的思维定势,《罗刹海市》里出现的“海洋世界”已经是非常人世化.作为一个现实性空间,“罗刹国”的统治者们也作为“现实”的一员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而马骥的对策也是非常现实化的.在被国王接见时,马骥故意用煤灰涂黑了脸,这些人却反而觉得他英俊了许多.在对话中,国王称马骥为“上国人物”,称赞他弹奏的音乐为“凤鸣龙吟”.显然故事中的马骥为大汉文化的象征者,罗刹国指的是蛮荒异端文化,联系到清中叶后欧洲人、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这篇小说的政治讽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超越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超越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超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