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田川论文范文资料 与田川歌剧史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田川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5

《田川歌剧史观》:本文关于田川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田川同志(1926-2013)离开我们快两年了,歌剧界的人们时常怀念他,因为他是一位为大家所公认并爱戴的大好人、厚道人,是民族歌剧的又一面旗帜.他的成名作歌剧《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都是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人称“一白一黑”.他和合作者马可、杨兰春等的名字,和《白毛女》的作者们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向隅、瞿维、李焕之、陈紫、刘炽等一起,都已载入中国歌剧史.

就我个人而言,自田川同志去世后,就一直觉得欠了他一笔心债:我在《中国歌剧史·下编》中论述了诸多歌剧前辈的歌剧思想,独独缺了田川的(当时论述的是20世纪 十年代的“歌剧论争”,一时未见到田川有论争之文).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弥补这个遗憾,较为全面地梳理一下田川的歌剧思想,为后人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次借《歌剧》之机,可算是个弥补的机会.

和时俱进的唯物歌剧史观

田川同志是以剧作家而不是以歌剧史家名世的,但他和许多歌剧前辈一样,对于上世纪 十年代以来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诞生的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他们这一代部队文工团出身的歌剧工作者,是和新歌剧同步走过来的.

田川在《中国歌剧艺术文集·跋》中指出:“中国的民族歌剧,又称新歌剧,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曲折的道路.它有过辉煌的年代,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它仍然排除万难,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几十年来,广大歌剧工作者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创作和演出了不计其数的歌剧作品(仅《中国歌剧故事集》收进的剧目即有93部).作品的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优秀的歌剧,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情操,闪耀着爱国主义、 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歌剧形象,留下了许多令人没齿难忘的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奋斗不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田川的这一段跋文实际上是对革命的民族新歌剧历史的一个较为宏观的总评:其一,新歌剧的历史既有过“辉煌的年代”也有过“严重的挫折”,那是指建国后至“ ”前十七年间民族新歌剧繁荣的“黄金时代”和“ ”十年百花凋零、歌剧荒芜的萧条年代.其二,新歌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借鉴”.继承的是“民族的传统”,借鉴的是“外国歌剧经验”.一前一后、一中一外,二者不是等量齐观,而是有所侧重的.其三,肯定了新歌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这段评述就从根本上和某些否定民族新歌剧、一味盲目崇洋、一切以西洋歌剧为标准的唯心的歌剧史观划清了界线.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歌剧史观:一种是历史唯物论的,一种是历史唯心论的.唯物的歌剧史观正如田川他们老一代新歌剧创造者和坚守者所阐明的观点那样.唯心的歌剧史观则认为“中国根本没有歌剧”(或“只有半部歌剧——《草原之歌》”)、“只要把外国歌剧学好演好了,中国自然就有歌剧了.”之所以说他们是唯心的,是因为他们罔顾事实,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将中国自己几十年民族新歌剧的历史一口否定、一笔抹杀.

田川在《剧坛老人的嘱托——读(张庚访谈>有感》一文中还强调指出:“这类‘以洋为高’、用西洋模式来否定民族歌剧的论调,在50年代就有过,当时还发生过激烈的‘土洋之争’”.他是主张“百花齐放”的,赞成“着重学习民歌、民间戏曲,追求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新歌剧,或是更偏重学习西洋歌剧的经验、用西洋歌剧的模式来创作的歌剧,还是共存共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是,田川和张庚、贺敬之、丁毅等许多革命老前辈一样,同样看到了一种偏向:“近几年创作的歌剧,几乎一律是按照西洋歌剧的样式来创作的‘大歌剧’,形式上一味地求大求洋”,“因为贪大求洋,都要搞‘大制作’,动辄投资上百万元,成本高了,票价也要高,把许多尚喜欢歌剧的观众也挡在了剧场门外等总之,近几年歌剧越来越不景气,是否和丢弃了民族新歌剧的优良传统有关?它和人民拉开了距离,题材、内容离现实生活远了,艺术形式上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远了.这种情势发展下去,歌剧衰亡的命运恐怕就不远了.”

张庚在访谈中回顾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历程、批驳了那种“觉得只有外国歌剧才完整,只有依照那个路子去写才叫歌剧”的偏见,并提出:“我们是有自己的民族歌剧的,为什么不继续提倡呢?”针对这位“剧坛老人”的呼吁,田川认为:“张庚同志的谈话,我们以为是对民族新歌剧的呼唤,期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采取一些得力的措施,振兴民族歌剧,恢复和发扬民族新歌剧的优良传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努力反映现实生活,让歌剧的花园百花盛开.”

对于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颂扬还是贬斥?这是任何研究歌剧史的人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两种不同歌剧史观的分界线和试金石.田川不仅因为《白毛女》而和歌剧结缘、从话剧转向歌剧,而且终其一生,对这第一部中国歌剧经典始终饱含了深情.他一直到晚年,多次在文章和谈话中回忆1946年在哈尔滨第一次看《白毛女》和1949年在平津前线第一次演《白毛女》的动人情景.

2004年12月12日,他在“庆祝贺敬之同志文学创作65年暨《贺敬之文集》出版发行”的座谈会上,代表中国歌研会发表了贺词,其中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白毛女》的无可争辩和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白毛女》是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新歌剧创作的一个硕果,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第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光辉里程碑.”从思想内容上看.“通过喜儿在新、旧两种社会的命运,显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这是被压迫被凌辱者用不屈的抗争夺回“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权利”!从艺术形式上看,“贺敬之等作家艺术家们在向民间学习的同时,也熟悉了民间的音乐、戏剧,积累了大量音乐素材,熟悉了群众的审美习惯、审美情趣;在大量秧歌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歌剧的经验,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易于接受的歌剧艺术新形式,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田川特别强调《白毛女》曾经起过的巨大历史性作用:“喜儿的悲惨命运和歌剧艺术的强大感染力,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灵,风靡了祖国大陆,对于激励人民起来推翻‘三座大山’,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白毛女》对于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立下了奇功的.这在世界歌剧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正如田川所指出的:“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经过近60年时间的考验,并没有磨灭了它的光辉,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存在,它将被作为民族新文化的瑰宝,永远保留下去.”

田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田川歌剧史观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田川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凤凰主持人田川嫁给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