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冯友兰论文范文资料 与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友兰评传读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冯友兰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9

《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友兰评传读后》:本论文可用于冯友兰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冯友兰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推出的《冯友兰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力作,它是宋志明和梅良勇合著的《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问世16年后的再版.众所周知,冯友兰有“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说法.原书是“照着讲”冯友兰哲学,而《评传》新增加的《续编》部分是“接着讲”冯友兰哲学.“照着讲”是立足冯学的本旨,厘清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理论架构、思想特色、学术价值”[253],其目的是排除对冯学的种种曲解、误解,以恢复其应有地位;“接着讲”是进一步提出冯学研究的新思路、讲出新意.概括地說,“照着讲”讲的是冯学,“接着讲”讲的是冯学观和哲学.

《评传》与原书相比,明显的改动是书名的“简洁化”和增加《续编:再看冯友兰》部分.全书有《再版自序》和《导言》各一篇.《再版自序》中宋志明介绍自己对冯学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批判的对待”“同情的研究”“理解的感悟”三个阶段,并对再版情况作了一些说明.《导言》简介冯友兰的学术生平,点明研究冯学的必要性.接下来分十一章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展开述评.第一章《好学深思之士》介绍冯友兰生平阅历;第二章《叩开哲学之门》是对冯友兰哲学入门之作《人生哲学》的述评;第三章《梳理中国哲学史》是对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梳理和研究;第四章《新理学的形上学》、第五章《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第六章《了解与觉解》、第七章《人生境界》和第八章《〈新事论〉与〈新原道〉》依次对新理学体系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论、应用论展开论述和研究;第九章《批判与回应》是述评20世纪40年代哲学界对新理学体系的评价,分为“批判”与“回应”两个方面;第十章《重写中国哲学史》是对冯友兰晚年的鸿篇巨制《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述评;第十一章《巨擘·重镇·哲人》是对冯友兰的评价,标题中的三个名词分别是对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现代新儒家、个人品格三个方面的定位;《续编:再看冯友兰》是宋志明对冯学“理解的感悟”认识阶段的新成果,为2007—2015年间发表的六篇学术论文.最后的《附录》有《冯友兰学术年表》和《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主要论著目录》.

在《评传》中,“照着讲”的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这是全书的主体.该部分展示了自身的书写特色,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书写特色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细致的梳理.《评传》的题材决定了“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冯友兰身兼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两个身份,学术生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变化.要完成对冯友兰整个学术思想的梳理,既需要全局的眼光又需要细节的把握,这个要求在《评传》中得到完美体现.第一章《好学深思之士》作为冯友兰生平小传,清晰简洁地勾画出冯友兰一生的学术脉络,对冯友兰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论文,以及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都有所涉及.从第二章开始便分专题介绍了冯友兰主要学术思想,《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梳理采取相似的结构,新理学体系的梳理则按照体系的各个环节来有序展开,整体看来条理畅达、线索分明.第二,精确的定位.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其著述期长、著作多产.对于其人以及著作,《评传》都能给予了精到的定位.《人生哲学》是冯友兰在20世纪20年代的哲学著作,《评传》的定位是“开始叩开哲学之门、进入哲学殿堂的代表作”[64],也是“中国第一本中西人生哲学比较的著作”[64].《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史著作,《评传》的定位是“中国近代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典范之作”[67],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著作”[93、94].对于冯友兰用生命最后十年完成的七册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评传》对作者的定位是“新中国写完中国哲学通史的第一人”[235],对《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定位是从孔夫子到现代且涉及当代哲学发展情况的“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通史”[235].“贞元六书”中,《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知言》四书展示了新理学的思想架构,作为新理学体系的“理论篇”;《新事论》《新原道》两本书是新理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作为新理学体系的“应用篇”,这种分析和定位也是合理的.最后对冯友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本书也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分别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巨擘”“广义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不断求索的哲人”[248-251].以“巨擘”“重镇”“哲人”评定冯友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第三,多面的评价.《中国哲学史新编》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展开分析和评价,指出冯友兰在人生论、真理观、历史观、本体论、运动观、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缺陷;运用现代逻辑推理出新理学体系,运用逻辑分析法的一些舛误;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古今中外的源流辨析和横向的比较;在新理学部分更是搜集整理20世纪40年代哲学界一些学者对新理学的批判与回应.但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同情研究,在冯学“长期遭到曲解和误解”的情况下还原冯学的真实面目.称实而论,本书对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评价是深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就值得深思的观点而言,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评传》认为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大体经历了“自省——自卑——自信”三个阶段的变迁.冯友兰五六十年代学术立场的转变是自觉性质的,其服膺马克思主义也发自内心,由于长期充当批判对象渐渐形成一种自卑心理,直到1978年以后才恢复学术上的自信.冯友兰晚年的“复归”并不是重回40年代新理学的立场,而是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固有哲学(其中包括新理学)相结合的道路”[252].冯友兰晚年是在不断地“重塑自我”而非“回归自我”.第二,《评传》注重冯友兰哲学中的中西文化会通.认为《人生哲学》中“三道十派”的比较肯定了中西哲学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对“中西人生哲学的会通”有促进作用;《中国哲学史》中也提出了“中西哲学的共性问题”,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肯定《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做出的重大贡献.《评传》还指出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试图“把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哲学思考方式与中国哲学‘主客不分’的哲学思考方式融会贯通,把逻辑分析方法与直觉主义方法融会贯通,把生命的进路与理性的进路融会贯通”[143],并认为只有从“类”即共相的观点看待中西文化,才能解决“中西文化会通的问题”.可见中西文化的会通问题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第三,《评传》指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融会儒道二家.认为冯友兰的“四境界说”设定“自由”“自觉”两个价值目标.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注重自由,儒家注重自觉,冯友兰深层挖掘儒道两家的合理精神内核熔为一炉,体现在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上.天地境界的圣人实为兼收儒道二家之长.

《续编:再看冯友兰》是《评传》新增加的内容,这六篇论文包含宋志明近些年来对冯学理解的感悟,它将《评传》的思想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其思想价值略述以下几点:第一,提出哲学观更新的认识性问题.《续编》提出“单数哲学观”和“复数哲学观”两个概念来分析冯友兰哲学观念的变化,认为复数哲学观的态度更适合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指出冯友兰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时候,已经转向认同复数哲学观.宋志明认为哲学应该有多种讲法,应该百家争鸣.由于前面第十章《重写中国哲学史》中最后只提到几个“非常可怪之论”,而没有对《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价值意义展开系统的研究,复数哲学观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第二,提出冯学研究转型的现实性问题.冯学的研究不能总停留在一般性评述的阶段,还应该转向创造性发展的阶段,这是冯学研究中的“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区别.宋志明认同冯友兰“哲学无定论”的观点,肯定哲学研究中的动态性和创造性,他从冯友兰哲学中提取出“接着讲”的三个接点,即“确定性”“合群体性”“建设性”三原则,借以扭转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只讲“主体性”“个体性”“破坏性”原则的弊端.第三,提出讲儒学新思路的时代性问题.宋志明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当中探索出关于儒学应该怎么讲、如何接、讲什么等问题的答案.他认为冯友兰的哲学史从中国传统经典出发,经过现代性的解释和重构,最后落脚在“内在超越”的人生价值上,用以解决现代人价值失落的时代性精神困境.儒学的时展应该“重新恢复儒学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主导话语权”[277].宋志明“接着讲”冯学,最终又不止是在讲冯学.

总之,冯学研究正在转型,儒学的发展也正在谋求转型的新思路.《评传》经过新旧相续,这两个“转型”在其中都有所展现.宋志明“愿中国哲学之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永远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3]的真诚愿望感人肺腑.《评传》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难得的佳作,它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冯友兰论文参考资料:

兰台世界杂志社

汽车之友杂志

结论: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友兰评传读后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冯友兰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冯友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