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偷窃论文范文资料 与德法兼容智破学生偷窃难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偷窃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2

《德法兼容智破学生偷窃难题》:本论文为您写偷窃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的当下,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在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中,依法办事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以德教化人是教育的首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呵护学生成人成才.但是在遭遇“偷窃”这类涉嫌违法行为时,班主任们有时却不能很好地做到德法兼容,甚至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以生为本,德育为首,班主任在处理具体的校园盗窃案时都应善于发挥德育的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不慎失足的同学心里受到强烈触动,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感化,尊重、信任、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用爱心和信任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友善的环境,促使犯错误的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错.如上文班级手机失窃案中,班主任基于对同学的了解、信任和保护,没用“查看录像”这种类似刑侦的手段来抓获偷盗者,而是采用晓之以理的方式给了学生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从而让这名学生幡然醒悟,走上正途.这类处理方式符合管理育德的基本要求,以爱心为基础,以信任和期待为良药,以班集体的凝聚力为助力,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空和方法,让学生在受到感化的基础上,主动改正错误.整个过程充满友善的气氛,班集体同学和老师的宽容、救助行为就如春风一样,吹去了学生心中的荫翳,让学生回到正道上来.

用德育的方法成功解决“盗窃”问题,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以此来解决“盗窃”问题一般需满足以下条件: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班上同学没有偷盗癖好,所窃钱物金额不大;班集体有较强凝聚力.缺少以上任何一个要件,这样的处理方法都未必会成功,而且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首先,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出现了偏差,学生并不是初次行窃,而是富有盗窃经验的“惯偷”,或者是有“盗窃癖”的心理疾病患者,正好利用班主任给的时空把手机转移走或者处理掉,那掉手机之责该由谁来承担呢?

其次,如果失主及其家长对行窃者的耐心和对班主任的信任不够,那么他就有可能自己采取“侦破”行动.从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个例来看,部分对班主任根本不信任的学生,会自己找帮手“逼供”所谓的“嫌疑犯”,这就有可能会衍生出更大的麻烦.

其三,如果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班集体学生对班主任的举措不认同,就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将此事进行直播,那么网络舆论的介入可能起到 的助推作用,让事件的发展难以掌控.

最后,如果丢失的钱物金额较大,现有的智能手机价格高达5000元以上,那么不管学生是否归还手机,其行为都已经构成“盗窃罪”,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治精神,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否则就有“师治”代替“法治”的嫌疑.而且这种“宽容救赎行为”有可能会让学生误以为违法后果不严重,埋下“有法不依”的隐患.

正因为以上这类处理方法要求较高,而且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化身刑侦人员,调看监控录像,鼓励同学间的*,对班级同学进行排查,对有嫌疑的同学进行隔离“审查”,从而做到证据确凿、论证充分,让“罪犯”无处遁形,最后成功“破案”.这样的处理过程从表面上看无可厚非,班主任自身会有成就感,相当一部分同学甚至家长都会比较认可班主任.但问题就在于过程的非育德性,这样的破案行为起码有以下隐形伤害:一是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书育人的班主任变成了破案人员,平等、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变成 和嫌疑犯之间的怀疑和被怀疑的关系.二是生生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检举这一环节让同学们面临痛苦的抉择,一方面是破案的需求和失主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同学间真诚的情感被掺杂进了怀疑的种子,尤其是当一名名无辜的同学被当成嫌疑犯约谈时,他们内心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具体处理校园失窃案时,班主任们起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以生为本、管理育德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在盗窃案发生时,我们要尊重、理解和保护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所以不能只教育“行窃者”,也要教育“失窃者”和班集体中所有的同学.相当多的教师在这时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行窃者”的处境,但会忽略“失窃者”和班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处境,其实一旦发生失窃现象,所有同学都陷入危机中.对于存在保管手机过错的“失窃者”来说,不仅有财物损失的问题,还有如何向父母交代的问题及对班集体同学的强烈不信任感,如果失窃的是他特别在乎的财物,他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尽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偷窃行为让他们丧失了安全感,所以对这些同学而言,最大的需求就是赶快破案,让群体中的“坏分子”暴露在阳光下,让他们不要再互相猜忌,能够远离和防范这个“坏分子”.所以,当我们采取特殊举措,给“行窃者”一个“回头”的机会时,一定要先做通同学们的工作,让大家懂得“友善”和“宽容”的价值和意义,征得大家尤其是“失窃者”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后,再具体实施会比较妥当.

二、管理育德和依法办事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用道德感化学生的同时,并不需要排斥法律的作用,在依法办事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道德的魅力.在创造条件给“行窃者”一个“回头是岸”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履行依法办事的职责,采取如失窃钱物金额较大时应及时报警,及时地保存监控录像等举措.这样对于“行窃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威慑,而依法办事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德、法双重举措下,如果学生及时归还手机,教师还是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某种安全的方式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以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如果学生没有归还手机,就由 主导破案,教师协助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强化全班同学的法治观念,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来帮助感化这名学生,帮他树立改邪归正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承担责任,从而能够重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三、因材施教,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盗窃而言,采取的具体举措是和具体细节结合起来统筹确定的,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校园盗窃事件,但德法兼容、因材施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班主任并不是一人孤军奋战,要学会把自己置于一个系统中,让专业的人去办专业的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不在于“破案”,而在于“援助”.我们要及时给处于危机事件中的学生以援助,让他们平缓情绪,理性对待此事;我们要及时向学校的法制校长求助,尤其是失窃金额巨大时,让司法部门专业人员介入刑侦,让学生明白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真正内涵;当发现学生异常时,向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求助,如发现学生可能患有“盗窃癖”的心理疾病时,由心理咨询室老师向家长解释将更为专业,更能让家长信服.当然,善借外力其目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以班主任老师为一个支点,联系起多方力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专业技能形成合力,从而更专业地处理此事.

总之,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成长的方式,但是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则会影响到学生一生,所以对于“偷窃”这类严重不良行为甚至是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班主任应该通过专题教育防患于未然,用法治教育来铸就学生行为的底线,用道德感化催生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让学生在道德法律的双重呵护下健康成长,这才是班主任工作更为重要的职责.

(作者单位:南京职教教研室)

偷窃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德法兼容智破学生偷窃难题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偷窃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盗窃多少钱可以立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