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丁肇中论文范文资料 与丁肇中愿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丁肇中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4

《丁肇中愿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该文是关于丁肇中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国科学家工作非常出色,作出了世界上公认的贡献.非常希望,以后中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数量与中国人口成正比.这也是中国对人类应该作出的贡献

在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畔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座普通的两层小楼,楼上标着一个大大的“J”.这个字母代表着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发现的新物质“J粒子”,41年前他因这个重大科学发现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进入楼内,楼梯口旁挂着一块白板,上面有许多中国政治家和科学家留下的签名.他们都曾专程到访这里,因为这里就是丁肇中教授的办公室.

在朴实无华的办公室里,本刊记者对丁肇中教授进行了专访.这位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气质儒雅,平易近人,蔼蔼然有长者风.虽然他年逾八旬,仍然在带领国际科研团队进行大型科学实验.

丁肇中教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也饶有趣味地回忆起他和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两人的交往成为中国科学家参与世界科学研究的契机,促进了中国科学的进步.

在丁肇中教授看来,中国科学家工作非常出色,作出了世界上公认的贡献.他诚挚地说,“我非常希望,以后中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数量与中国人口成正比.这也是中国对人类应该作出的贡献.”

“跟任何老师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

《财经》: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你和中国科学界的交往非常多,也接触了很多中国学生.在你看来,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有哪些不同?

丁肇中:拿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我对物理学的某一个方面有比较重要的贡献,这绝对不能代表我就变成了教育专家.我经常对跟我工作的科學家说,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发表意见.教育的事情,我没有兴趣,更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说一下我自己的教育经历.

我出生在美国,3个月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回到了中国.先到青岛,后来坐船从武汉顺着长江到重庆.那是抗战时期,重庆常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抗战胜利,我又跟着父母到南京、青岛,所以基本上没有机会念书.

我父亲一直是在大学里任教,1948年到台南工学院工作.全家到台湾后,我开始正式地念书,后来考进建国中学.

《财经》:建国中学是台湾最好的学校,看来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啊.

丁肇中:我的中学成绩是比较好的,但绝不是第一名.建国中学以考试成绩分成A班、B班、C班、D班.我在A班,毕业的时候是第11名.以后到了美国,我就注意到,成绩特别优秀、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不保证以后就是很有成绩的.

《财经》:中国其实也是这样.有人把它称为“第十名现象”:一个班级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丁肇中这位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气质儒雅,平易近人,蔼蔼然有长者风.虽然他年逾八旬,仍然在带领国际科研团队进行大型科学实验.

丁肇中:那我很侥幸,变成了11名.这么多年来拿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我都认识,很少是考第一名的.

《财经》:你觉得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丁肇中: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可能他们对某一个领域很有兴趣,有天才,这不代表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了解.第一名是了解别人以前做过的事情,考试往往就是考已有的知识.

1956年我到密歇根大学读书,当时20岁,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以前有人跟我说过,机械工程师好,所以我就学机械工程.过了一个学期,我的导师看了我的成绩后说,你最好学物理,同时学数学.

《财经》:中国的学生高考填写志愿,就得选好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再想改专业,非常困难.

丁肇中:大学专业,越晚做决定越好.我有一个瑞典学生,16岁拿到博士学位,18岁到我这儿来做博士后.20岁的时候跟我说,他对物理没有兴趣.我说,没有兴趣,现在就可以离开,你要学什么?他说喜欢学医.我就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他现在美国一家著名医院工作.

密歇根大学对我特别支持,语文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都免修. 很快就拿到了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于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

《财经》:你获得博士学位时只有26岁,一般情况下许多人拿到博士学位要30岁左右.

丁肇中:我认为,有可能的话,应该早一点毕业.通常我让我的学生两三年就毕业,越早离开越好,因为跟任何老师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从物理学来说,进步是靠推翻老师的知识.

“绝对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财经》:你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本来有机会去美国大学任教,为什么却跑到欧洲去做物理实验?

丁肇中:1948年三位物理学家提出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认为电子是没有体积的.这个理论被当时所有的实验所证明,他们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1964年,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们与多年专门从事这种实验的专家们做了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意外的结果:电子是有体积的.他们的结果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我决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电子半径.那时,我刚得到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经验,因为没有人相信我能做出这个实验来.1965年我放弃到美国大学工作的机会,到德国去做实验.8个月后,我的实验证明,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实验结果和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预测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实验中我得出的体会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绝对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财经》:1967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聘任你,你是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

丁肇中:1967年麻省理工学院聘任我为副教授,两年后升为正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对我很支持,我是学校里唯一不授课的教授,专门做实验.我做的第二个实验,就是发现新物质J粒子.在1970年以前,物理学家认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三种夸克组成的.我就问,为什么只有三个,为什么没有第四个、第五个?为了寻找新夸克,70年代初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精确度要求非常高,相当于下雨的时候,在每一秒钟有1万亿个雨滴里找到一个不同颜色的雨滴.所以这个实验不受物理学家的欢迎.因为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这三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我几乎被世界上每一个实验室所拒绝.

丁肇中论文参考资料:

丁伟论文

结论:丁肇中愿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丁肇中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丁肇中女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