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期刊编辑论文范文资料 与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期刊编辑特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期刊编辑范文 科目:技师论文 2024-02-13

《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期刊编辑特色》:本文关于期刊编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本文旨在以编辑出版学为研究角度,以首都图书馆*的《万象》杂志作为基础史料,从编辑理念的转变、栏目的设置及其特点两个方面对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期刊编辑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以期通过分析使编辑工作者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期刊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沦陷时期;《万象》期刊;编辑特色

1.概述

《万象》于1941年7月创办开始发行,直至1945年6月出版最后一期期刊并宣布停刊,期间共出版43期.其发行期于上海沦陷时期时间段基本吻合.它是一份受众指向都市大众,商业性质明显的综合文学月刊.《万象》创刊之时由陈蝶衣任其总编;直至1943年7月更换由柯灵任担任总编.编者更换,根据编者理念不同《万象》分为两个时期.陈蝶衣时期的《万象》意在冲破文艺政策封锁,主旨在于广开市民言说;后期柯灵“执鞭”的《万象》,主旨转变为打开知识分子言路.两位编者既有继承关系,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在上海沦陷时期的众多期刊中,《万象》组建的编辑队伍包含了当时当地最优秀也是最广泛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好的编辑理念、好的作家队伍,这两者保障了《万象》的品质,使其拥有了稳定的读者群体,最终《万象》在长时间内保持了过万册的销售量,传阅度极高,证实了自身的文化认知正确性,更成了“上海沦陷非常时期的非常文化现象”.

2.编辑理念的转变——从陈蝶衣到柯灵

《万象》的创刊号发表了陈蝶衣的《编辑室》.他在其中说明了《万象》办刊定位:“言之有物的东西”、“学术研究与隽永有味的短篇小说”.上海沦陷时期,汪伪政府的文化审查制度十分严厉,反日言论无法表达,亲日论调被民众厌弃.为实践其内容定位,《万象》的折中方案表现为关注民生、不谈政治,创造出上海沦陷时期市民的一个文化公共空间.《万象》的“时事”栏目反映与记录当时社会现实,如:第二年第6期慕容婕《无花春天——对现时教育制度的》一文针砭时弊,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引人思考.“自始至终、趣味盎然”是《万象》最贴合内容的广告词,是其组稿的一个重要标准.《万象》前期的通俗文学作品比重较大,为当时混乱颓靡的世俗文化增添了乐观的生命气息.陈蝶衣领导的前期《万象》对沦陷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把握准确、迎合到位,积累了庞大的读者群,为其后期发展提供了有利发展空间.

著名左派文人柯灵接编《万象》后,改革版面,增加栏目,作家阵营的面貌大为改观,陆续刊登进步作家、革命作家的作品,或借古讽今,抨击现实;或抒发仇敌思乡的爱国情怀;或传递内地人民的活动消息等总之作品内容面向现实,事实上已然成为当时进步作家发力的大本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师陀、王统照、晓然、吴伯萧、李健吾.小说、歌剧、杂文、通讯都成为柯灵时期《万象》中活跃的文体.

《万象》更换主编出于外部原因而非发行方的主观意愿,这次刊物理念的转换显然具有积极作用.1943年的沦陷区同沦陷前期相比,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全面凋敝,民众对政府的倒行逆施已然深感绝望.这时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刊物可以更切合民众的现实心理感受.

3.栏目的设置及其特点

两代主编在栏目设置方面颇下功夫,《万象》开辟了学生文艺选、文艺短讯、银坛识小录、万象闲话、竹报平安等各具特色的栏目.这些栏目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将《万象》的有限版面划分得秩序井然又互为犄角,有效地融合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栏目的出彩铸就了《万象》的出色,每期都有各个栏目中值得一读的文章,可读性强自然销路大增.

3.1文学活动范围的扩大

《万象》创刊号就发力于栏目,首当其冲的是主办“学生文艺奖金”,邀请上海大中学生参加 “文艺习作运动”.活动旨在激发上海大中学生对于文艺创作的兴趣,激励他们参加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实践. “学生文艺选”选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刊载时间持续了一年,这次活动也为《万象》培育了一大批年轻的忠实撰稿人.不仅如此,《万象》后期开辟“万象征文”,继承“学生文艺选”的理念,并表明征文的主旨是“希望和读者打成一片”,征文对象范围不限制,希望每一个《万象》的读者都可以参与其中.由征文活动可以看出《万象》贴近读者的态度.

《万象》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活动中担任了旗手的角色,当受众增多时,它所起到的文化传播文化引领作用越发强大.战时文艺衰落是必然的,但也会从中爆发出时代中独具特色的美丽花朵,万象正是一朵“文艺之花”.这一过程中,《万象》的编辑们成功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

3.2电影、戏剧作品信息传播

《万象》重视向读者介绍电影、戏剧作品,自然在栏目设置上也必不可少.“银坛识小录”、 “影坛交响曲”是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广的栏目.该栏目一方面满足上海市民读者的兴趣,刊载电影演员介绍和影剧坛故事;另一方面借助这种形式透露给读者新闻背后阴暗事实真相,如李绮年到南京演出《潘金莲》被当局查禁,发挥了作为媒体为受众传递真实信息的作用.

上海沦陷后期,文化政策进一步严苛,当时被上海大众喜爱的西洋影片遭到禁映.但恰恰是这一政策使当时的上海话剧界恢复生机.跟随形势的发展,《万象》亦在推动沦陷区话剧继续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代表性的栏目有:“影剧月历”,此栏目的主旨在于向上海大众推介新话剧的上演时段和演员信息,并介绍了演员的艰难处境.在更高层次,则依靠自身的公信力组织话剧编剧、演员撰写话剧指导性的理论文章,并首先发声强调要必须创造“中国的话剧”.陈蝶衣主编更是在期刊中旗帜鲜明地发表文章,指出“作为一个国家,需要有一种代表性的戏剧,中国戏剧史相当悠久”.同时《万象》为当时上海的中国话剧与其他剧种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3.3现实真相的揭示

上海沦陷初期,杂文凋敝,杂文作家队伍逐渐衰败,大多数作家保持沉默鲜有作品,少数则投靠日伪.在作者群体如此低迷的背景下,《万象》另辟蹊径,而是以“闲话”代替“杂文”这一敏感词汇. “万象闲话”栏目的开辟,迂回助杂文作家打破沉默,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第3年第1期开始设置“万象闲话”栏目.开篇方城的《哲学》,说的是打技术.“和”字有深意,暗指强求御用的“和”,是踏着别人脊梁, 所谓的“和平主义”.诸如此类的“闲话”,作者没有明言,内容却促人思考.

《万象》开辟了通讯栏目,报道全国各沦陷区的悲惨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征途杂记》,用 “一寸唇膏十万钱”生动诠释了1941年金华浙东商场爆炸事件后物价飞涨的情况.《文艺短讯》专栏的开辟,主题在于报道大后方的文艺活动.如巴金在桂林埋头撰写通讯等等.这是突破日伪政权封锁的一次自觉努力,使沦陷区的作家队伍取得一种认知,认识到要将他们的创作汇入全国抗战文学中,随即产生共命运的意识.

4.《万象》杂志的历史价值

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万象》的内容受沦陷区文艺政策所掣肘又具有反抗斗争意识,以特有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学传播界的延续与勃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选择了这份贯穿上海沦陷期间非常重要的综合类通俗文学刊物《万象》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万象》的编辑理念的转变、栏目的设置及其特点以及其对上海都市文化精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万象》的文化场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刊物的传播生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上海都市文化形态.《万象》的编辑出版理念具有重要的行业借鉴价值和积极的历史意义.《万象》的历史证明,期刊个体无一不是具体环境中的媒介,时代性就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尤其是一种文学期刊的生存必须直面文学价值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万象》的编辑们是高明的,他们关于通俗文学的思考和探索令人不胜感慨.当下,期刊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明显,但综合性期刊还也不可缺少.现代期刊编辑要借鉴外国成熟期刊的经验,但回头看看本土的老《万象》杂志当不无益处.老《万象》的编辑出版理念,对于期刊出版事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柯灵主编;无花的春天——《万象》萃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王军;从《万象》杂志看上海沦陷时期的都市文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04月

[4]任丽青;《万象》杂志的海派特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期刊编辑论文参考资料:

期刊编辑

煤矿机械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交通类期刊

省级期刊版面费多少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期刊编辑特色为关于期刊编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期刊编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