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灾难论文范文资料 与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中国灾难电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灾难范文 科目:论文模板 2024-02-25

《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中国灾难电影》:本文是一篇关于灾难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中国灾难片受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社会主流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形成泛政治化的叙事成规;进入后现代时期以来,灾难片开始了多元化的探索,如将灾难和中国电影的家庭*叙事传统结合.面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语境,通过电影增强国人的灾害意识和灾害认知,是中国灾难片的发展之本.

关键词:泛政治化;后新时期;多元表达;人性观照;灾害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张霁月,河南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河南开封47500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变化和社会文明发展带给人类对自身前途的焦虑,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工具理性反思,使灾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以好莱坞灾难片为代表的电影文化,如《后天》、《2012》等,不仅在全球制造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还直接影响其它国家灾难片的创作及发展,如日本电影《日本沉没》、韩国电影《海云台》等,都直观呈现了灾难及灾难发生后的社会应对.中国内地近年也拍摄了灾难题材电影“三惊”系列(《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超强台风》、《极地营救》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关自然灾害的叙事,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在莫·亚科沃对灾难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自然界的袭击”:“最常见的一类灾难片是把人类社会投入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祸中”;中国灾难片几乎都是有关自然灾害的.通过对中国灾难片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解读现象背后的生产机制及意义结构,阐述作品中被表达、被强化、被彰显、被遮蔽的本质,并具体阐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1990年以前:泛政治化的灾难片叙事

华夏原始初民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受生产力水平拘囿无法理解天崩地裂、水火肆虐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更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却有着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于是产生了许多和自然灾害斗争的神话故事.“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女娲“补天”、“止雨”的故事,还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都是华夏初民对战胜自然灾害的一种美好的想象性寄寓,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发轫之初就有着征服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电影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西方人最早在中国放映电影,才逐渐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入.中同电影尚处于草创期时,灾难片就已经在西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灾难片是英国导演詹姆斯·威廉斯拍摄于1902年无声片《火灾》.为了追求高票房,西方惯以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以刺激受众感官,如《火烧旧金山》将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作为背景,其中以出色的音响效果配合二十分钟之久的大地震场面,使画面和音响完美地结合,且藉此获得第九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金像奖.

早期中国电影人不乏对灾害片创作的探索,但长期以来“文以载道”文艺传统,使电影深受传统文化中入世精神的影响.当时电影对自然灾害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自然灾害作为叙事背景,旨在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缘于“天灾人祸”,即自然灾害和旧世道的大夜弥天.第二种是将自然灾害作为叙事开篇的“楔子”,类似《水浒传》的引子是天下瘟疫盛行,《三国演义》首先道出东汉末年的动乱.

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灾难片,是以1955年“ 三号”海难事件为原型拍摄的《雾海夜航》(1957).该片创作的“鸣放”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艺作品较为多元,于是才有《雾海夜航》这样直面自然灾害的影片.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反“右”开始后,“鸣放”时期拍摄的电影大都成为电影界“拔白旗”的斗争对象.

《十二次列车》(1960)根据1959年沈阳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遭遇山洪围困的真实事件创作.“十二次列车”在旷野中被山洪围困,经党政军的全力救援后脱险.该片在中国灾难片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影片将文艺的教化作用和电影的“资料体(corpus)”功能缝合,构成灾难片的元话语体系,具有示范性作用,标志着中国灾难片叙事结构和策略范式的形成.

二、后新时期:灾难片的叙事多元化

进入后新时期,伴随各个领域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国电影也勇敢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从1994年起我国每年以分账形式引进十部国外大片.“按照贯彻 同志讲话中‘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从繁荣中国电影的角度提出,从当年起‘中影公司每年要组织进口、译制好可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基本反映世界电影艺术最新成就的10部影片’.”五年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进国外大片的配额增加至20部;2012年这一数量扩大为50部.不断增加的引进大片,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的电影银幕,关键是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和经验参照,中国灾难片亦在进入后新时期后开始了创作和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影像对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火山喷发等造成的灾难场景,逼真甚至夸张地呈现在银幕上,从而为灾难片的影像表达提供了逼真的视觉呈现,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极地营救》(2002)是国内首次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所运用的特技镜头也是最多的:百分之六十都由电脑特技制作合成.其中有关自然灾害的影像呈现,标志着我国灾难片制作的发展新阶段.号称中国首部“灾难大片”的《超强台风》(2008),通过影像再现了2006年台风“桑美”登陆浙江的15个小时,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军队和百姓齐心协力抗灾自救的故事.其大投资、大制作还有片中的特技效果和灾难画面的容量,都是中国灾难片之首.影片有很多模仿好莱坞灾难片的痕迹: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展开叙事推动情节,进而展现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及社会应对;同时传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当下生态危机的觉悟.

其次,中国灾难片开始关注普通人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正常反映一一不仅仅突出党和政府的救援;通过对灾难中人情、人性的描写和刻画,将人世百态和各种人生经验的参照直观地呈现在银幕上.

灾难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泛政治化叙事到多元中国灾难电影为关于对写作灾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人类大灾难己来临2018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