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传统文化渊源论文范文资料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传统文化渊源范文 科目:论文目录 2024-02-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本文关于传统文化渊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本文从自然、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层面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关键词】 和谐社会;发展;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的基本任务,又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从完成任务到实现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笔者认为除了体现了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外,切合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同志关于和谐社会,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观等论述中已经提及了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渊源.如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

下面从以下五个层面具体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个体自身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和谐非常重视,有不少关于个人自身和谐的理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力绝不是与体形和体力的大小强弱成正比的,他甚至认为“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七十六章)老子指出,初生的婴儿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说婴儿整天号哭,但他的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调和的缘故,也就是说婴儿内在气息和机理高度和谐,这正是强劲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钱逊认为老子的“防变致和之道就归结为一个‘弱’字”.[2]《淮南子·原道训》说:“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意思是对于成人来说,精神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它来源于恬静愉快,无所好憎和不自夸自大,人有了这份共有的和谐,其他任何外在的差异都无碍于对人本性的靠近.《原道训》还说:“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对于圣人来说,应该保持婴儿状态,“和弱其气”,不求外在的强大,而要专修于道的修炼,如果“未得道”而忙于“治人”,那是要不得的,圣人的快乐不在富贵中,而在道德的和谐中.至于那些统治者,更应该加强道德的修养而达到自身的和谐.《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在修德问题上,要重视,要慎重,要和谐,要专一.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和对民众人权的漠视而在革命某个阶段首当其冲.但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新审视中应该看到,“礼”的某些内容产生的消极作用,弊不在于“礼”本身,往往在于历代统治者们利用“礼”的出发点、方式和目的偏离了“礼”的创制者的初衷.《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义伦常的存在,只是起一种工具手段的作用,而借以达到的和谐状态才是极为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意味着富于个性色彩的人与人之间的包容.《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主为君子和谐中有不苟同的东西,小人只会人云亦云但无真正的和谐.这里的“和”如同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是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人与人形成的真正的和谐往往会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取得胜利的决定条件.《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对于统治集团来讲,他们的使命应该是使国家兴旺,百姓康宁,因此,和谐治国的思想在早期的执政方略中即有体现.《尚书》是虞夏商周的史书,其基本内容是四代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的记录,在这部书中,与政治有关的和谐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君王训话中的和谐治国的理念和措施.如:第一,最高统治者要以“和”天下为本.《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尚书·顾命》:“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成王死后,太子钊在先王庙受册命.册命要求太子钊领导周国,遵守大法,协和天下,以宣扬天王、武王的光明教训.第二,百官要精诚团结,否则政事必乱.《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第三,各种政策要能适合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尚书·周官》:“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尚书·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在统治者看来,更理想是他们的施政方略能化为万民的和谐服从状态,整个社会形成上下和谐的状态,用当今有的学者的说法,就是“确立一种合理的公共性”.[3]《尚书·康诰》:“惟民其敕懋和.”统治者的成功,就是人民互相告诫,努力和顺相处.《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上下都和睦相处,周旋而不悖逆,上面有所求用,下面无不具备,人们都知道行事的准则.“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神灵赐降福祉,天时没有灾祸,百姓生计敦厚充足,和合一致,没有不全力听从在上者命令的,大家都用死来补填战死者的空缺.

孟子非常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在其以“仁义”为本的儒家情怀下,和谐社会往往以其基层社会的和谐形式出现.孟子在统治者那里难以找到和谐的因子,于是目光向下,关注民生,用他的政治理念构建了一个和谐自然的农村社会的图景.《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俨然一派道家的小国寡民面貌.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统治者忙于推行霸道,根本无心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孟子的理想只能算是空想.

孟子和谐社会的计划往往是在其和统治者讨论之中提出的,统治者往往也并未当面反对,只是他们醉心于兼并战争,无意实施.而在后世失意文人笔下桃花源式的和谐社会理想,则纯粹是海市蜃楼,毫无现实的依据和实现的可能了,仅能化作失意文人们的一方精神安慰剂.

传统文化渊源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传统文化渊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传统文化渊源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