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心澂论文范文资料 与张心澂和郑良树辨伪成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心澂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2

《张心澂和郑良树辨伪成就》:本文是一篇关于张心澂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关键词: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古籍辨伪学》

摘 要:张心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辨伪学家,受顾颉刚《古史辨》的影响编纂《伪书通考》一书.该书主要是汇集宋濂、胡应麟、姚际恒等前人的辨伪成果,其编纂大致始于1926年,完稿于193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39年.《伪书通考》所辨之书共1,105部,以数量衡之,确实是规模很大的一部辨伪专书.郑良树因之作了一部《续伪书通考》,续编则起于1940年,止于20世纪80年代初.两书体例大致相同.郑氏还有一部辨伪学理论专著《古籍辨伪学》,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8-0138-03

1张心澂的辨伪成就

张心澂(1887—1973),字仲清,号冷然,广西桂林永福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辨伪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六七岁起在家读私塾.1902至1905年间,他先后就读于北京五城中学、上海明新中学、上海南洋中学,后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主修英语,1910年以举人身份毕业,从事会计工作.1949年他任教于广西大学会计银行学系,1953年任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1973年病逝于桂林.

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修订版序》中说:“我编著这书的动机,是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未久时,我读了它感觉到辨伪对于研究学术和考察各时代思想和情况的重要性.我阅读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引起我对于伪书的辨别很感兴趣,又得着宋濂的《诸子辨》和胡应麟的《四部正讹》,于是把这三部书拼合起来,以书名为纲,对于某一部分辨伪之说,集合在一起,以便于自己阅览,初无意于编著.以后在他书得有辨伪资料,也随时加入,所集渐多,逐渐发展,遂立意编著一部《伪书通考》,以供读者参考.此后更广为搜求资料,但因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做这工作.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之间,失业约有一年的时间,住在上海,遂专做这事,把它编著完成了,经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三九年二月出版.”[1]这段话透露出三个信息:①此书的编纂受了顾颉刚《古史辨》的影响.②此书主要是汇集前人的辨伪成果,包括宋濂、胡应麟、姚际恒等.③其编纂大致始于1926年(按:《古史辨》第一册于1926年出版),完稿于193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39年.

《伪书通考》初版后不久即再版,1955年修订完成,1957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修订本,是为第三版.笔者的考察是针对第三版的.是书前有《总论》,分别阐述:为什么要辨别伪书,伪的程度,伪书的产生,作伪的原因,伪书的发现,伪书的范围,辨伪的发生,辨伪的规律,辨伪的方法,辨伪的条件.

张氏在《辨伪的发生》中谈到古书的四个规律,颇值得玩味:①古人不自己著书.古时以刀为笔,写字不便,比如《论语》即后人追记.②古人著书不自出名.古人偶有所言,记于简策,书为应用而传,不为扬名而设.③古书世传非成于一手.今天见到的先秦古书,流传中多有附加,已非原貌.④书名非著者之名.比如《管子》即非管仲自著.他还谈到辨伪应该具备的六个条件:须存丰富之书籍,须有学问之修养,须知前人之成说,用锐利的眼光,用公平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

张氏在《辨伪的规律》中谈到辨伪应遵循的六个原则,是前人没有涉及的,颇有新意:①辨伪不可和其他目的相混淆.云:“我们辨别伪书的目的,是要求得知某一书的真实情形.第一能辨别出这一书不是某时某人撰的,和它伪的程度怎样;第二能进一步辨别出这书是某时某人撰的,或有意伪造的.简言之,就是求真的目的.换句话说,目的就在于求客观的真实,不过对象是某一部书.”[1]辨伪不应受到以下三种情况的影响,一者“为了拥护圣道而辨伪的,凡不合于他们所谓圣道的书,就是伪书”[1];二者“因学术或政治主张的派别不同,遇到某部书或某书的某部分认为是伪的于我派有利,就多方辨明它的伪;若认为是真的于我派有利,就多方辨别它不伪;而于我派不利的地方就抹杀了不说”[1];三者“辨别伪书的人,务求多发现伪书,以推翻前人所说,以炫耀自己的学识才能,就会多方的周纳,强词夺理,吹毛求疵”[1].②不可有主观的唯心的成见.云:“辨伪书是要求得客观的唯物的实在.若辨伪的人用主观主义唯心论,预先存有一个成见,那辨别所得的结论,就不会正确.”[1]③不可以一般来概括全体.云:“不可因书内一部分的伪,或一句数句的话,或所用的名词和著者的时代不合,因而肯定这书全体是伪等总之,不能以一种孤立的证据来定是非,还要参以他种证据,综合起来才能肯定.”[1]④不可和书的价值问题相混淆.张氏认为,不得以书的价值来作为辨伪的标准.某书价值高即真,某书价值低即伪的认识,是要不得的.书的真伪是一个问题,书的价值是另外一个问题.⑤不可和书中所说的真伪问题相混淆.云:“书内所说的事实的真伪,或理论的真伪,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因为书是真的,就认为它所叙的事实都确实,所说的理论都正当等又不能因书内所叙的事实不真确,所说的理论不正确,而认这书是伪的.”[1]⑥不可和书的存废问题相混淆.云:“辨别伪书,是要求得客观的真实状况,和书的价值问题不可混淆,和书的存废问题也不可混淆.并不是经过辨别了,真的就应该存留,伪的就应该废弃.可能有书虽不是伪造,而它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保存的必要的;有的书虽是伪造,而它本身确有价值,有值得保存、批判的采用,或可留作参考之用的.”[1]张氏所言这六个原则,确实对辨伪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孙新梅:张心澂和郑良树的辨伪成就*《伪书通考》所辨之书共1,105部,其中经部88部,史部98部,子部324部,集部145部,道藏部33部,佛藏部417部.以数量衡之,确实是规模很大的一部辨伪专书.以“《归藏易》十三卷,伪”[1]条为例,试述《伪书通考》的特点:①以时间为序,胪列各时辨伪之说.此条共引《山海经》《周礼·春官》(按:附郑注)、桓谭、姚信、刘勰、孔颖达、《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中兴书目》、郑樵、《宋史·艺文志》、吴莱、胡应麟、徐善、朱彝尊、容肇祖、郭沫若,凡二十家说.②引据前人之说,皆标出处.比如桓谭说后标《新论》,孔颖达说后标《周易正义》;再如其引据《山海经》者,标:“《玉海》引,今本无.”[1]可见于此节文字张氏不但调查了《玉海》所引《山海经》,还调查了传世本《山海经》,用力之勤,可见一斑.③末间附作者按语,以发挥自己的看法.张氏按:“是《归藏》在汉初已亡,至隋代忽然出现,就不会是真的.《隋经籍志》说晋《中经》有之,据《晋书·荀勖传》,勖奉诏撰述汲冢所出竹书为《中经》,竹书内并无《归藏》,则郭氏说勖以《易繇阴阳卦》叫作《归藏》,这是可能的.如果这样,那勖就错了,而晋、隋的《归藏》都是伪书了等桓谭说的《归藏》四千三百言,或许是《艺文志》龟书的一种.至晋、隋时的《归藏》,就不是汉以前的,也不是《艺文志》内的龟书,而是荀勖以《易繇阴阳卦》当作的《归藏》.《隋经籍志》说是薛贞撰的,《宋史·艺文志》和《中兴书目》都说是薛贞注的.但宋时只存三卷,而文多错乱,以后也就散佚了.现所辑的佚文,当然不是汉以前的《归藏》文,而是隋时伪《归藏》的一鳞半爪了.”[1]可见《伪书通考》不但是辨伪资料的汇集,同时也有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

张心澂论文参考资料: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心内科护理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结论:张心澂和郑良树辨伪成就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张心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偽書通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