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程体系论文范文资料 与台湾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衔接特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体系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12

《台湾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衔接特点》:这篇课程体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我国台湾地区向来重视“德、智、体、美、群”的教育,将德育视为其他四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摆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尤为强调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上个世纪末,台湾地区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道德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德育理念、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逐渐形成了一个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道德教育系统.台湾道德教育改革的优良经验及其在德育衔接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台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31-2

0 引言

台湾地区自1998年课程改革之后,一直十分重视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课程和教材衔接问题,在有关道德教育的法律规章和指导文件中,也多次出现要求做好德育衔接的表述.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在纵向上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三个不同学段构成层次分明、螺旋递进的有机系统;在横向上则要使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构成相互贯通、协调发展的要素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当前我国台湾地区的道德教育已构建了一个整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大、中、小学德育之间实现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德育目标的达成.

1 德育课程在目标衔接上具有一贯性和层次性

根据《“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的总体规划,台湾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相对集中于《社会》课程,而在2009年颁布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社会领域课程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社会》课程的十大教育目标:

①了解本土和他区的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性及面对的问题.

②了解人和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之多元交互关系,以及环境保育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③充实社会科学之基本知识.

④培养对本土和‘国家’的认同、关怀及世界观.

⑤培养 素质、法制观念以及负责的态度.

⑥培养了解自我和自我实现之能力.

⑦发展批判思考、价值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培养社会参和、做理性决定以及实践的能力.

⑨培养表达、沟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⑩培养探究之兴趣以及研究、创造和处理资讯之能力.[1]

台湾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非常注重和上一阶段的目标实现衔接,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中规定,其教育目标要延续“国民”教育阶段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提升普通素质教育,增进身心健康,养成术德兼修之现代公民”[2]的内容.同时,为实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目的,进而提出“须从生活素养、生涯发展及生命价值三层面辅导学生达成下列目标:

①提升人文、社会和科技的智能;

②加强逻辑思考、判断、审美及创造的能力;

③增进团队合作和 法治的精神及责任心;

④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态度;

⑤增强自我了解及生涯发展的能力.”[3]

面对教育改革的需要,2004年台湾颁布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进一步确立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增进学生对于当代品德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的思辨、推理、选择,进而认同、欣赏、实践和反省之能力”;“引导并协助全校师生于对话沟通及共识凝聚的 历程中,使校园成为蕴含正义、关怀和正向纪律气氛的道德社群”;“提升家长、社区对于品德教育重视程度,并促使其和学校教育产生相辅相成之功效.”[4]

总体上看,台湾大、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兼顾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意义,目标内容既层次分明、阶段划分清晰,又保证了衔接的紧密性.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螺旋上升的模式制定目标,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定位在贴近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并逐渐侧重于“国民”基础品德的构建,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更多关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初步确立,而大学阶段的则注意侧重于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2 德育课程体系衔接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

台湾地区的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由社会科的课程集中体现,以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的理念为依托,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外在表现形式,实现“协助个人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适应环境并进而改善环境”的目标.在高中阶段,担负主要德育任务的课程是《公民和社会》,同时设置了选修和必修课程并采用学分制,增强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自主性,还注重结合学校和地方的文化特色来进行道德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在课程时数上,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固定每周两节《社会》课程,高中阶段采取的学分制则相对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时间,既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顾及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更具弹性.

在大学阶段,德育课程设置更具多样性,各高校以通识中心为管理机构,依据本校的发展理念和特色,充分发掘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相结合,并注重通过校园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校园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实现品德教育的效用.

此外,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在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都设置了《综合活动》的课程,一以贯之地强调实践活动在学生道德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侧重点上,两个阶段相互联系,但也各有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实践,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而高中阶段则重在通过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活动,具体实践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探究道德本质,掌握道德判断方法,增强反思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程体系论文参考资料:

课程论文格式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导学期刊

结论:台湾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衔接特点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课程体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