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李长之论文范文资料 与评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李长之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4-08

《评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这篇李长之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十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在北师大辅修中国文学史的课程.有一天,为我们授课的刘宁老师在讲授唐诗“少年精神”时,建议我们读读李长之先生的著作.那时图书馆所藏李长之的单行本著作并不多,却有十卷本的《李长之文集》,其中就收录了《中国文学史略稿》.不读则已,一读便惊叹于李先生的才气,想不到枯燥的文学史教材竟也能意气飞扬,从此我便将此书备置案头,时常翻阅.后来研究生考试,我以此书为应试秘本,居然顺利过关.现在,《中国文学史略稿》的单行本面世了.从前言看来,编者于天池先生1978年考北师大研究生时曾以此书为秘本,一位曾有意出版此书的杨睿先生也藉此书考取北大研究生.这部书倒颇类科举时代的备考秘笈了.

然而放诸六十年前,《中国文学史略稿》不过是普通的高等院校文学史教材,虽则是1949年以后个人独著的第一部.冯其庸先生回忆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人民大学的教书生活时曾说:“那时建国才几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学史教材实在还不可能有,当时唯一的一部是李长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然而现在这部书,不唯一般读者不熟知,古典文学的研究者知晓的恐怕也不多.文学史教材汗牛充栋,不知一二实属情理之中,但《中国文学史略稿》作为新中国最早风行的文学史教材,有其独特的学术品质与可慨的身世,读者似不可不稍加留意.

一、新时代里最先风行的文学史教材

李长之(1910—1978),为现代著名学者、批评家,二十五岁即写出成名作《鲁迅批判》,此后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书也成为经典之作.李长之的一生,与数字“三”特别结缘.他有“三个向往的时代”:古代的希腊、中国的周秦、德国的古典时代;他有“三个不能妥协的思想”:唯物主义、宿命主义、虚无主义;他一生有三段愉快的时光:日本投降、全国解放、“”覆灭.在1978摘帽后的生涯末年,他仍有三部书希望完成:《中国文学史略稿》、《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生命的最后时光,李长之仍在修订《中国文学史略稿》,预备再版.他很看重这部《中国文学史略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还在清华读书的李长之不满于当时的文学史教材,预备自己写一部,然而那时友人老舍警告他说:“恐怕写完才觉得伤心呢.”1945年,在《我的写作生活》中,李长之重又发愿:“过去的是过去了,半生的希望是:假若再给我三四十年的时间和健康,我将写一部像样的中国文学史.这部文学史不希望长,却希望精;不希望广博,却希望深入.在这部文学史之前,须许我对过去的巨人和巨著,有自己的消化和评价,对过去的时代之文化史上的意义,有自己的发掘.”1946年,李长之到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至1953年,李长之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韩愈、李商隐、李清照等人,都有论著进行充分的研究.“才、学、识”他都具备了,这就为独立撰写《中国文学史》奠定了坚实基础.恰巧彼时高校中文系百废俱兴,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学史教材,早经积累的李长之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日就千言,很快写出了这部《中国文学史略稿》.称为“略稿”,则是李长之自谦此书“草率得可笑”,“就像一个习画的学徒先做一点儿素描吧”.

《中国文学史略稿》第一卷各章为:导论、古代的神话传说、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第二卷诸章为:汉代的散文和辞赋、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唐代的诗歌;第三卷数章为:唐代的传奇文学、宋词的发展.宋以后时段的文学史,李长之曾有意续写,在其沉默的二十年(1958—1978)间也曾系统着手资料搜集工作并撰写部分章节,部分残稿便是收入单行本中的第十一章《元代的文学》和第十二章《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1977年下半年至1978年年初,李长之还曾对《中国文学史略稿》进行过系统校勘,并拟增添若干图片以“增加读者兴趣”,这项工作得到他的朋友启功、常任侠和杨宪益的帮助.《冰庐锦笺:常任侠珍藏友朋书信选》仍存有李长之求助的一封信:

任侠兄如晤:

前闻安治言兄壮健如昔,可慰可羡可贺也.现有一事相烦,某出版社拟再版拙著《中国文学史略稿》,弟发奇想附插图若干,可增读者兴趣,如神话中之女娲、后羿部,与屈原有关之楚器楚简,陶、谢像之佳者,李、杜像之佳者,义山书,皆常见记载,迄未见其真迹,宋元有关歌舞演剧者,诸如此类.尊处倘有照片副本,望助我一二.又弟有太史公墓照片、太白故里照片,苦不美观,不足与史公、太白精神相称,亦思有所更换.历史博物馆有辛稼轩象,肥头大耳,不知何据.久不见,拉杂书之,以代畅叙.弟因足疾,不能出门,不一一.敬请近安!

弟李长之 一月廿九

1978年12月李长之不幸逝世,生命之神没有眷顾李长之的遗愿.然而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仍惦记是书的再版,可见他对是书的钟爱.是书最早由五十年代出版社(1956年并入时代出版社,1958年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6月印行第一卷、第二卷,至该年10月已经五次印刷至一万八千册,故1955年印行第三卷时,初印便是一万六千册.尽管同期还另有一些文学史教材问世,但就影响力而言,李著无疑可推当日第一(李著早于“北大本”和“中科院本”文学史教材).遗憾的是,因李长之于1978年冬遽尔去世,《中国文学史略稿》的再版遭遇夭折,而他花费不少心力酝酿的插图本也难窥全貌了.好在单行本《中国文学史略稿》以李长之晚年的修订本为底本.

二、学者之大与自具面目的书写

李长之是一位对时代与学术风气有着敏锐自觉和担当的学者.还在抗战时期,他在《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书中已专辟《思想建设(中):大时代中学者应有之反应》一章,讨论学者如何因应时代巨变.他引老师冯友兰《新理学》一书自序所言“怀昔贤之高风,对当世之巨变”,生发出“大时代里的学者也应该大,不要安于小”的呼吁:

凡是一个民族的武功可以称道的时代,一个民族在学术上的氣魄也应该有些可观.和亚历山大的征服世界的雄心相伴,有亚里士多德在学术上囊括一切的大企图;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相伴,有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浩瀚巨作.这都是同一精神的表现.现在我们的国军已经抗拒顽敌有五年了,而且最近在国外已经善尽职守了,他们总算给国家争了许多面子.难道知识分子不也可以立点大志么?琐屑的考据应该唾弃了,吟风弄月的闲情应该杜绝了.只是纂辑而不是著述的工作应该不须沾沾自喜了.气魄需要再大些,深邃的哲学应该钻研,各种文化的核心应该把握,较大的学术系统应该建立,抱残守缺的冬烘头脑固然要不得,务趋时髦的小摆设也不必留恋了!

李长之论文参考资料:

李约瑟难题论文

结论:评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李长之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李长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