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旨趣论文范文资料 与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旨趣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2

《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此文是一篇旨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周敦颐为重建儒家形上学及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讨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理”“性”“命”“诚”等一系列相关哲学命题,目的在于打通“人道”与“天道”的固有内在联系,解决价值与存在的统一及人的德性生命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秩序建构做出合理的定位,表现出深刻的“天人合一”哲理意涵,体现了宋明理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发展方向.

关键词:周敦颐;天人合一;宇宙生成论;人间秩序关怀

一、 引言

“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虽至宋儒张载始正式提出,但先秦春秋轴心时代的各家各派,均无不托“天”以立说,事实上都展开了各种或隐或显的讨论,从而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一贯特有的思想言说发展方向①.其中最值得注意者,即孔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天生德予”(《论语·述而》)“天之将丧斯文也”(《论语·子罕》)等一类说法,显然已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视为宋儒相关学说的早期发端②.稍后《郭店楚简》明确提出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③,则更进一步深化了人的存在与终极超越的“天道”的内在关联.孟子一再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也足以说明,由孔子而至孟子,不仅超越的价值的内在生命体验取向已愈加突出,而且“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也呼之欲出.无论就心性论或天道论而言,孟子都有不少创造性的阐释或发挥,尤其将“性”“命”“天”联系在一起而强调“立命”的重要,认为人的心性中已包含了万物之理,则可说他与孔子一前一后,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但又都将人的存在的价值之源上溯至形上超越的“天”,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化即存在即超越的人文主义发展方向.无怪乎陆象山要大加称道:“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④而汉代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似亦为“天人合一”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⑤他所谓“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⑥,则“天”不仅在情感意志上与“人”一样,是有喜怒哀乐之情的,而且更在存在的本原上同“人”一样,是可归属为一类的.所以,“人”与“天”非特不隔阂或互不相关,反而本来一体并息息相通,实已形成了“天人合一”说的早期模式.这一模式尽管缺乏心性论的哲理奠基,较少人的道德自觉心的点醒或提撕,难免不有一种以灾异附会人事的神秘主义色彩,但由于更多地突出了以阴阳五行等一系列范畴建构起来的有机宇宙论思想,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恢宏阔大的精神气象,而与汉代大一统帝国文化的声威气势相契应.

由两汉而延至北宋,中国文化再度进入了复兴先秦儒学——孔孟之教——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最突出者,即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通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传》等一系列儒家经典的再诠释与再发挥,均在形上学与宇宙论方面展开了各种不同向度的思想言说,形成了较为系统和颇有哲理思辨特征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也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赋予了新的生命内容.与之相关的评价或看法历来颇多,或可以谢无量之说为代表,不妨具引如下:

中国哲学,当以宋代为极盛.盖古之儒者,讲修齐治平之道,或详于人事,而略于宇宙之本原.宋儒始明人性与宇宙之关系, 立理气心性之说,不仅教人以实践,且进而推求其原理,故有以立其大本,而教义日密,至是乃有性理之学,然亦时势有以致之.⑦

“宇宙本原”的问题,先秦两汉儒者虽未必就毫无涉及,但的确至宋儒始愈加邃密化和系统化,并与人的内在心性联系在一起,给合主体道德精神的自觉和实践,展开了各种各样饶有意趣的学理化讨论,在“心”“性”“理”“气”等一系列问题上贡献殊多,显示儒家正统理论实具有其他世俗学说所不具备的宗教意涵,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明显有别的内向超越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有效地阻挡了世界的“脱魅”化进程.北宋五子若论其理学成就,可说是各放光芒异彩,然如言开创之功,则不能不首推周敦颐.周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公)在北宋五子中,虽“著书最少,而诸儒辨论则惟周子之书最多”⑧,乃是儒学发展史上必须时刻面对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中评价最高者,甚至认为他的“书不足五千言,却是儒学复兴史上第一要藉”⑨,影响不能不说是既深且远.故历来推其为理学之开山,亦少见学者有异辞⑩.

作为宋*学的早期创辟人物,周敦颐不仅独辟蹊径,历史性地开辟了一条援道入儒B11,重建儒家形上学及宇宙论思想体系的道路,打通了“人道”与“天道”的固有内在联系,而且也力图解决价值与存在的统一及人的德性如何可能的问题,希望引导现实社会朝着更加秩序化的合理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与人生意义.伊川所谓“圣人本天,释氏本心”B12,无论自觉或不自觉,实已道出与天道观有关的形上学与有机宇宙论在北宋儒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遂不能不以此作为区分儒佛两家思想立场的一大衡量标志,突出地反映了儒家学者要将天理或天道落实于人间社会的价值维度和实践路径B13.可见无论天道观或宇宙论,都是北宋儒家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而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自然首推周敦颐.

然而严格地说,宋儒重“天”未必就完全轻“心”,治心与治世打成一片始终都是他们努力的一大方向,只是彻底建立心性论以统摄天道观,仍要经陆象山折入王阳明才能最终完成.但如果追本溯源,则可说周敦颐的思想中已内涵着极为深刻的“天人合一”意蕴,目的则是一方面要通过天道宇宙观来肯定自然世界的存在,一方面又要凭借道德形上学来肯定政治文化世界的存在,希望能够以尽“人”合“天”的方式来重建儒家久晦未彰的道统.这就决定了他无疑是上承孔、孟B14,下启程、朱的重要历史性人物,诚如清人黄百家所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學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B15

旨趣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旨趣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旨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