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施蒂纳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施蒂纳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2

《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施蒂纳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关键词:

利己主义;个人利益;普遍利益;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5005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施蒂纳和鲍威尔等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而当中篇幅最大的一章是批判施蒂纳的“圣麦克斯”章.这一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占据了全书十分之七[1]的篇幅,而且体现在施蒂纳在逻辑上最终影响马克思跳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路径并确立唯物史观上.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理论的批判切入,通过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批判的线索,揭示出马克思和施蒂纳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形态》的“圣麦克斯”章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人”,马克思揭穿了施蒂纳编造观念史的把戏,施蒂纳将人的生活分为儿童、青年和成人三个阶段,并以这三个阶段为小圆圈,不断延伸半径画同心圆,逐步把整个事物世界和精神世界都纳入其中,演绎出人生三个阶段的“各种转变”:唯实主义、唯心主义、前两者的否定的统一即利己主义;黑人、蒙古人、高加索人;庸俗的利己主义者、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和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古代人、近代人、“我”等.在第二部分“我”,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思路,我们首先进入到对施蒂纳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现象学的批判中.施蒂纳对利己主义的叙述散见于《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以下简称《唯一者》)中,马克思从这一文本中清理出施蒂纳的利己主义观,辩证地进行了分析.

一、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

对应儿童、青年、成人的人生阶段论和各个历史阶段论,施蒂纳设置出三个利己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质世界的、儿童的、古代的“庸俗的利己主义”,第二阶段是精神世界的、青年的、近代的“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第三阶段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

庸俗的利己主义者以“贪得者”,“不纯洁、凡俗的人”为代表,他们沉溺物质、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他们分裂为两种人格,礼拜天在祈祷中为永恒人格操心,平日里又在工作中为暂时人格操心,过着半僧侣、半世俗式的生活,不能把自己当作绝对否定来对待,所以他们不符合真正的利己主义者的理想.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从事思想和精神的事业,他们是圣物的“中迷者”,因为他们“把其他的一切都付诸一个事物、一个目标、一个意志、一种等等等他们整个所作所为是利己主义的,而且是片面的、不开放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这是中迷”[2]82.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的代表是“吝啬者”和“追求享乐者”,追求享乐本身,追求神圣的享乐,而非具体的、实在的享乐,“这就是观念的统治或僧侣主义.譬如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等均是彻头彻尾的为观念所鼓舞的僧侣、狂热者、这一观念的可靠的工具、理想主义的人”[2]85.因此,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

只有到达第三阶段,施蒂纳理想的利己主义才真正出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庸俗的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的对立统一,是真正的利己主义.庸俗的利己主义者是不纯洁的人、凡俗,被自己的所驱使,追逐金钱、名誉等物质享乐,舍弃崇高的情感和理想;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是纯洁的人、圣者,完全舍弃掉个人的物欲追求和享受,只用理性、良心、正义感支配行动;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自我舍弃”,不会为任何一种或精神牺牲自己,因为他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把凡俗与圣者、不纯洁与纯洁、崇高和低下统一在自我身上,形成真正的利己主义者的二重化.真正的利己主义是作为创造物的庸俗的利己主义者与作为创造者的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的否定的统一,所以他就是创造物和创造者的二重化,这种二重化使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成为万能的“我”,“我”可以自如随意地使用“我”的两种特性,当“我”作为肉体的存在时“我”就用一面取消精神一面,当“我”作为精神的存在时“我”就用精神的力量抑制的存在.施蒂纳终于实现他的目的,成为利己主义者.

施蒂纳对利己主义者的二重化以“作为存在的我”和“作为意识的我”的区分为前提.他认为,每一个瞬间的我由一瞬间的意识和一瞬间的存在构成,一瞬间的意识由神圣本质构成,是我的“充分完整的存在”,而一瞬间的存在是我自身.施蒂纳将这“作为存在的我”和“作为意识的我”对立起来,“当圣麦克斯下判断说我所满足的只是我的一个,而不是我自己,他这是把我作为一个充分完整的存在与我自身对立起来”[3]218.施蒂纳的贪欲在意识中产生,在反思中活动,在意识中占有我,在意识中得到满足,因此贪欲也只能在意识中消灭.他会说,如果我们要改变贪欲只能改变意识,只要改变意识我们就能从之前的利己主义上升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至此,施蒂纳构造利己者哲学的秘密就暴露了出来.马克思承认“作为意识的我”和“作为存在的我”的分别,但是这种分别的统一依据不是意识而是存在,改变贪欲的着眼点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现实生产,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的空话只是“哲学的、或游民的利己主义”.这就显示出施蒂纳和马克思理解意识与存在关系的本质区别.施蒂纳将整个历史理解为观念史,并认为只要改变观念就是能改变历史,只要推翻利己者头脑中的“圣物”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利己者,“只要以前的利己主义者改变自己的意识,就能成为非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因此,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以前的利己主义者的差别只在于意识”[3]282.在马克思看来,施蒂纳完全割裂了意识与之构成的基础的个人及其现实关系,用观念来统摄历史关系,用观念嬗变和观念吞噬来说明现实关系,这和基督教用意念来摆脱和肉体是本质相同的,基督教未使我们摆脱,施蒂纳却继承这种说教将其发展为绝对命令.马克思认为,愿望或思想是否成为固定的即是否占有我们,取决于当时物质发展的情况,并且全部的是否都得到实现“又决定于我们的生活条件是否容许全面的活动因而使我们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3]286.

施蒂纳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施蒂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施蒂纳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