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晏阳初论文范文资料 与晏阳初投身平民教育致力乡村建设先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晏阳初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9

《晏阳初投身平民教育致力乡村建设先驱》:这篇晏阳初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晏阳初,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名校毕业的“海归”,既不愿意在官场谋职,也不愿意留在大城市求名利,而是自愿从北到南奔走,投身于以平民教育为主的乡村建设.一批“海归”和国内有识之士受其影响,纷纷从东到西上山下乡,复兴濒临崩溃的中国农村.晏阳初以平民教育為主的乡村建设模式,不仅在中国大陆轰动一时,而且也影响到南美、非洲和东南亚,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游学识“苦力”主张开发“脑矿”以文化人

晏阳初(1890-1990),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出生成长在一个乡村私塾教师家庭,自幼耳闻目睹晚清积弱腐败,眼见“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民不聊生,对底层广大百姓困苦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幼时,他进入教师兼乡医的父亲私塾里发蒙.他的这位父亲,虽然身处大山深处,但眼界颇高,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注重实学,使自家儿子不仅奠基了扎实的古文基础,且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新儒家理想.后来谈及幼年启蒙,晏阳初说:“我读的古书,虽然有限,但它们都悄悄在我幼小心田中,埋下微妙火种,要经过一二十年,才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稍长,晏阳初被深明大义的父亲送到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学习.他后来曾回忆道:“姚牧师等他不但在生活、态度、衣着上尽量中国化,还为我们讲解《圣经》,常以儒家的学说作为诠释.”国学功底坚实的晏阳初,非常崇拜为人师表之姚牧师,自然下苦功钻研基督宗教文化,渐渐能够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融会贯通.可谓广博积薪,为后来燃起平民教育运动的烈火,埋下了“微妙火种”.

1913年,清廷被推翻后的中国到处呈现一片新气象,23岁的晏阳初不愿意守在闭塞的盆地读书,在父亲支持下到香港求学,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赴美转入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欲求解国弱民困之道.1918年毕业后,27岁的晏阳初横渡大西洋,来到一战法国华工营做一名自愿者.

他教华工识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华工周报》,每天授课.他曾收到一封华工来信,信中称他为“晏先生大人”: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365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封信,引燃了晏阳初头脑里的火种,闪耀出理想的光芒.他后来回忆“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苦力教育了我!”

博学慎思的晏阳初思索着.当时,中国四万万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个非洲、中美洲、亚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这封1918年的信,让晏阳初开始渐渐认识这些中国的“苦力”:他们虽然心身皆“苦”,但脑子同样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只因缺失受教育机会,这种能量,没有被开发,得不到发挥.晏阳初用“脑矿”来形容他的这一发现.这对青年晏阳初来说,其惊喜不亚于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他认为,中国的劳动阶层长久以来被天然地隔绝在知识之外,被古今众多的劳心者认为是“无用的人”;这种观念沁骨入髓,甚至连劳动阶层本身也看不起自己,总是渴望一个“救世主”来解救自己;而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则高高在上.总是以一种“解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劳动阶层面前.热血青年晏阳初在这些“苦力”的身上,不仅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1919年,他又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硕士学位.在1920年从美国回中国前,这位既有深厚儒学功底又充分吸纳西学营养,特别是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学子,就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农村在权贵资本和军阀的挤压下正陷入衰败,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整个社会濒临溃败的边缘.至于知识界,自1915年开始掀起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国外各种思潮纷至沓来,许多知识分子不是食洋不化,就是食古不化.晏阳初回国后,审时度势,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他铭记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古训,本不固,则邦不宁,主张救国必须从平民教育开始.

游历全国调查大规模实验平民教育

当时,很多赴欧美国家及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不沉下身子做考察研究,不熟悉基本国情,只照搬照抄西方那一套,以至“救国”无门众;还有一批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则推崇暴力革命.晏阳初不赞成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认为:“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经过一年多游历全国19个省的调查,晏阳初研究出一套“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根据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资料,全国8000万学龄儿童,只有700万就学,90%以上的儿童失学!此外还有1亿多青壮年,因为战乱因为家庭贫寒等原因,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或识字不多.平民教育就是对12岁以上不识字及虽然识点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进行教育.这些儿童和青壮年是“平民教育”的重点.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我们“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中国的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就是经济落后,8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他们大多都是文盲.晏阳初认为,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务必彻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据;对于外国的东西,亦可引为参考,以期适应世界的潮流.

晏阳初郑重决定投身平民教育开启民智.他首先编教材,从中国众多的汉字中挑出1000个常用的,编成《农民千字课》作为教材.然后,于1922年初,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当年2月,晏阳初离开灯红酒绿的上海,舟车劳顿奔赴当时还很落后的湖南长沙,身体力行开展平民教育,成立了湖南省平民教育促进会,揭开全国平民教育实验的序幕.紧接着在3月,他就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他将长沙分为52个单位,发动400名小学教师以游行、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平民教育.青年 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和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不久,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再次奔走浙江嘉兴、山东烟台几个城市,筹资组建达200所平民学校,分别招收千人进行扫盲试点,先后招生达2500多人.其教学手段和方式,可谓“追赶国际潮流”.在嘉兴,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幻灯教学.甚至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及陶行知都慕名前来参观,对幻灯教学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懈的努力行动,使晏阳初发起的第一次平民教育大规模实验一全国识字运动,在当时取得了重大影响.

晏阳初论文参考资料:

人之初杂志

初党结业论文

结论:晏阳初投身平民教育致力乡村建设先驱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晏阳初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晏阳初在定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