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命线论文范文资料 与记者职业的生命线可以有多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命线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3

《记者职业的生命线可以有多长》:关于免费生命线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生命线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编者按:在当前这个新闻业急剧变化的时刻,严肃认真地思考记者职业更显价值.离开或留下,只是不同的选择,不存在对错.然而,对于留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很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才能静心前行.本文点出了记者职业在当前遭遇困境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助于年轻记者正视内心,建立职业发展路径.

记者的生涯

2014年的中国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除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遭遇挑战外,让人心里更慌乱的是新闻人才的流失.

“纸媒已经招不到好人了”,我认识的好几位老总摇头感叹.不仅招不到“好人”,更留不住“好人”,记者跳槽改行几近常态.媒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抽干”,留下的也心旌摇动.这种状况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

在中国,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长成“势”.无“势”之群体,必然无法形成整体上的“高原”之态,就算其中的个体不乏优秀者.而行进在路上的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又遭遇如此舛变,让人不得不有后继无人、无高人的担忧.

如今,无论新旧媒体一旦开始真正的新闻生产时,就会发现,不仅有灵性、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是稀缺品,而且最基本的需要遵守的操作规则,在一些受到很高教育的人那里,也是个问题.

多长时间才能造就一个好记者?在和一个资深媒体人讨论时,他给出的答案是:起码十年.经验、阅历需要锤炼;学识、智慧需要积累;人生况味需要体悟.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耐住十年的寂寞?

过去一年以来,我心里常常对那些才华光芒曾经闪动的人的远离而惋惜.如果考察这些人从事的新工作,你会发现,他们不能说不是在做媒体,但大多数却不再从事真正的原创性新闻生产.他们不再出现在新闻一线,不再为拿不到核心证据而焦虑,也不用为一个专题做深入再深入的研究.

面对这种局面,我总是要心有不甘地问:就算是纸媒终将消失,这个世界总需要记者吧?我真的不大相信纸媒人坚持了那么久的传统会都被淘汰,那些坚定的调查者、研究者、写作者会因为纸媒的衰败而失去成长的空间和生存的理由.我相信目前许多的媒体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得太短,而实际上记者这一职业的生命线要比我们所理解的长得多.

我还是坚持用“生涯”这样一个词.这个词的意义在于,它时时提醒人,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能做很多事情的.我写过数学家陈省生的故事,用的标题是“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记者也是一个值得用一生来做的职业.“生涯”除了指示长度之外,还提示着深度和浓度.一个优秀的提问者、观察者和写作者绝对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当下重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重新展现记者这一职业的前景,是必要的.

记者的角色意识

在中国谈记者的职业空间让人觉的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中国遍地都是新闻.

记者在中国很难作为一个终身的职业,是现实,也是传媒人的共识.每每在中外媒体共同采访的场合,我们会看到,中国媒体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人,而外国媒体多自发人.二十多年来,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周而复始地动荡、流动,使记者成为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而年龄的大限似乎不超过35岁.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媒体的集体尴尬.名牌记者、资深记者是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资深记者的长成,是一种长期积累和个人不断追求的结果,这种记者是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有长期研究、关注和有影响力的人.成熟的记者还不单纯是积累,而是他的判断力.洞察力、他的价值观及他对社会的整体把握而叠加起来的东西,他代表的应该是一种整体水准,因此,好记者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不是几篇稿子引起轰动影响而能够对等、相抵的.就像是在青藏高原上,你看不到高峻的山,但它们都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因为它的海拔高度放在那里,平原上的山不能和它相比,尽管它们看起来雄奇险峻.

也就是说,记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长.表面上看,媒体的门槛并不高,入行一两年,总有灵秀者冒出来.加上现在的从业者的基点是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但从高起点出发,并不意味着能够走更长的路,攀上更高的山峰.

如果一个记者成长的路径设定为从写作消息类的记者,到能够研究调查问题的深度记者,再到能够进行非虚构写作的作家型记者,这条路便足以用一生去走.所以,一个从业者应该有自己清晰的“角色”意识,在从业的自始至终,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当一名什么样的记者?我要怎样当记者?

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一个记者需要耐得住十年的寂寞,等待自己的成熟.再想起来,觉得只说到了事情的一面,其实,一个有自己清晰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记者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会寂寞的,他会在幽深的新闻矿藏里快乐地挖掘.比如《北京青年报》的陈徒手,从1990年开始,便在北京档案馆手抄档案,每周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便扎进档案中,手抄回来,再录入电脑,分类整理.2000年,他完成了书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苦难的《天有病,人知否?》一书;2013年,又再次推出《故国人民有所思》,写新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当中的种种难堪.这一段历史,没有史料的印证,没有当事人的采访,是无法真实书写的.不知道有没有人问问陈徒手,日复一日地翻阅那些隐密的泛着霉味的档案,从芜杂的史料里梳理历史的脉络,再比照研究,发现真实的人性,是不是很寂寞?不知道有没有人问问他,上百万字的档案,用掉了多少只铅笔,他自己是否能数得清楚?

我想,如果这其中只有苦楚的话,没有人能够坚持下去,陈徒手自有他的快乐.我敬佩的记者还有新华社《嘹望》周刊的王军,他从新华社跑北京城建口的记者开始,一路走来,成了北京甚至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专家.其专著《城记》之后,又连续有《采访本上的城市》等几本著作问世.两年前约他一次采访,他说正在筹备《梁思成传》的写作,拒绝一切与此无关的活动.

但是,中国这样的记者实在是太少了.在中国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是极其困难的事.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热情、理想、社会责任感作为背景条件的,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种种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旧有而取向新的方向,热情的消减,理想的改变等等都会让人中途而废.好记者的长成如熔炉炼钢一样,只不过是以智慧、才华、时间、坚守和韧性为煅造材料的.

生命线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记者职业的生命线可以有多长为大学硕士与本科生命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生命线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