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胡适诗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闻一多和胡适诗学的差异和贡献比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胡适诗学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7

《闻一多和胡适诗学的差异和贡献比较》:本文是一篇关于胡适诗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闻一多和胡适相同者,仅只作为文学载体的白话入诗,针对旧诗格律的新诗追求.他们更多者则是差异,如对诗之语言俗雅,对诗之节奏,对诗之外在形式要求等均不相同.闻一多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貌似各自独立,却合二为一构成辩证统一关系,即音乐美必然导致建筑美,建筑美则更加音乐关.胡适所尊崇的诗之自然音节和诗体大解放,也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强调自然音节就势必导致诗之散文化,进而导致诗体大解放.胡适诗论诗作的历史贡献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价值,但闻一多的诗论更是诗歌历史发展和要求的必然.虽然从整体看闻一多诗作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相对胡适绝大多数不完美诗作,显然更是超越.

关键词:闻一多;胡适;比较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9-0164-09

一、闻一多对胡适诗学理论认识的转变及挑战

我们要将闻一多和中国现代诗家比较,胡适应是必选课题之一.因为在白话新诗时兴并且闻一多也用白话创作新诗后,他曾在其初期相关文章中,不仅拥护胡适的“诗体解放”主张,而更倡导创作新诗要参考胡适的相关诗学论文.但是随后不久,闻一多却在其文艺时评乃至书信中,极力反对或讥讽胡适的诗学主张,并最终向他的理论发起挑战.这种貌似吊诡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梳理研究.

1921年3月11日,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敬告落伍的诗家》.他这题目下的“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枉费”的“题记”,就是胡适《(尝试集)自序》最后一段的内容.就在这篇文章中,闻一多“诚诚恳恳地奉劝那些落伍的诗家,你们要闹玩儿,便罢,若要真做诗,只有新诗这条道走,赶快醒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呢.若是定要执迷不悟,你们就刊起《国故》来也可,立起‘南社’来也可,就是做起试贴来也无不可,只千万要做得搜藏一点,照顾大家底面子”.因为“有人在那边鼓着嘴笑我们腐败呢”.至于为什么旧诗“做不得,要做诗,定得做新诗”,闻一多更强力推荐胡适的《我为什么要做新诗?》,还有胡适的《谈新诗》,甚至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为方便读者查找,他还特别注明这些文献的出处.闻一多对胡适的认同并不仅此表现.就在当年12月2日他给清华文学社同人所做《诗歌节奏的研究》报告提纲的诸多国内外参考书目中,仅有的两种中国文献竞全是胡适所作.由此可见闻一多当时对胡适崇奉的程度.

胡适的《我为什么要做新诗?》其实就是《(尝试集)自序》.在这篇《自序》中,胡适详谈他创作新诗的原因和艰难历程.早在胡适留学美国的1915年,他就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不仅认识到中国旧文学衰败的根本原因,即“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而更认识到“若要造一种活的文学,必须用白话来做文学的工具”.胡适据此写诗“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书赠留美同学梅光迪,但却遭到反对.胡适仍然坚守自己的追求.因为“不满于当时旧文学的趋向”思想于清朝末年就在胡适头脑中萌发,因此他根据其根深蒂固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写作“一首一千多字的白话游戏诗”答梅光迪,表明新文学必然到来的大势.然而梅光迪却回复讥讽胡适,说“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人之命也”.这是因为“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故可用白话,诗则不可”.他甚至警告胡适说,“今之欧美狂乱横流,所谓‘新潮流’‘新潮流’者,耳已闻之熟矣.诚望足下勿剽窃此种不值钱之新潮流以哄国人也”.对此胡适当然不服,他则认为“白话入诗,古人用之者多矣”.而且“白话之能不能作诗,此一问题全待吾辈解决.解决之法,不在乞怜古人,谓古之所无,今必不可有,而在吾辈实地试验”这即胡适“文学的实验主义”.胡适还说,“一次‘完全失败’,何妨再来?若一次失败,便‘期期以为不可’,此岂科学的精神所许乎”.最终,胡适不仅归纳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所共知的“八事”主张,而更根据陆游的“尝试成功自古无”,“下一转语”谓之“自古成功在尝试”,创作并于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但胡适对于新诗的具体主张和阐释并非仅只《(尝试集)自序》内容,而是被朱自清定位为“差不多成为”当时“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的《谈新诗》.《谈新诗》撰写于1919年10月.就在这篇诗论中,胡适不仅将最初的白话诗称谓改为新诗,更将当时方兴未艾的新诗创作,定位是辛亥革命后“八年来一件大事”.他根据古今中外文学革命运动“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事实,尤其“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等,因此强调“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胡适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因此他说那些“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胡适在以周作人《小河》等诗,尤其他之诗作为例分析其观点后,又根据他之“历史进化的眼光来看中国诗的变迁”,认定“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据此,他又具体分析中国文学史上的四次文体大解放,即:从《三百篇》到“骚赋文学发生”,到“《木兰辞》一类的诗”,再“从诗变为词”,再“直到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五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胡适认为“这种解放,初看去似乎很激烈,其实只是《三百篇》以来的自然趋势”.虽然“自然趋势逐渐实现,不用有意的鼓吹去促进它,那便是自然进化”,但胡适更强调的则是“自然趋势有时候被人类的习惯性守旧性所阻碍,到了该实现的时候均不实现,必须用有意的鼓吹去促进他的实现,那便是革命”.他认为“一切文物制度的变化,都是如此”.除此之外,胡适还在这篇论文中详谈新诗的“音节”必须自然,以及“新诗的方法”,即在“新体的解放”基础上,“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实际则为形象思维.

胡适诗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闻一多和胡适诗学的差异和贡献比较为关于胡适诗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胡适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