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陈伯海论文范文资料 与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独特创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陈伯海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1

《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独特创构》:本文是一篇关于陈伯海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在新世纪中国形上美学的“重构”中,陈伯海建立的“生命体验美学”系统留下了重要标记.他以“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为自觉的方法论指导,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主要依据,融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资源,取消实体论的本原论,从人的审美活动入手探讨美的生成,提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逻辑起点是“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的超越性的生命体验,美是超越性的生命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对象化”或“意象化”,建构了以“生命”为本根、以“体验”为核心、以“超越”为指向的审美学体系.本文力图客观、详实、准确地评述陈伯海的“生命体验审美观”,并就其中的某些表述展开对话,以期深化重构美学的形而上学研究.

关键词:陈伯海;生命;体验;超越;审美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5-0172-13

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陈伯海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学著称的.不过,“任何一种文学现象,若要从道理上阐释清楚,最终必然要追索到美学以至哲学观念上来”1.因此,在从事专业工作之余,陈伯海总是“挤出一定的时间来攻读理论书籍,哲学和美学自是其中的重点”2.2005年退休后,他“用全副精力投入理论学习,以期从根底上弄清一些积之已久的悬疑”3.2006年,他出版古代文论研究专著《中国诗学之现代观》.2012年,他出版哲学论著《回归生命本原》和美学论著《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形成了一个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生命美学为标志、中国诗学为应用的“生命体验论美学”思想系统,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重构”活动中留下了不可抹杀的一个坐标.

一、方法论自觉:“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与传统美学体系从“美”说到美的反应“美感”的思路不同,陈伯海的美学体系是从“审美”说到审美的产物“美”.对于这一方法论转向,他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

美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哲学方法论制约、决定着美学方法论.要全面准确理解陈伯海美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必须联系他的哲学研究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在《回归生命本原》引言中提出来的,其理论表述是“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所谓“形而上学”,是对19世纪以前西方传统哲学特点的一种指称.它试图在纷纭复杂的形而下现象世界中寻找形而上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实体性本质.陈伯海赞成它的“形上之思”,但不赞成它的“实体化”思路.

所谓“后形而上学”,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哲学特点的一种指称.如果细加区分,这个“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哲学思潮”又呈现出“解构型思维与建构型思维”两大景观1.所谓“解构型思维”,是“指对传统哲学的形上思考采取彻底解构的态度”,取消一切“形上之思”,将“世界本原”“人的本性”“人生究竟”以及“美的本质”之类的问题“一律给予抹杀,统归之于‘无意义’、‘伪命题’而放逐出研究视野之外” 2.陈伯海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

现代哲学中的“建构型思维”,是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否定其超验世界和本原性实体,而又不抹杀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坚持哲学应有的‘形上’维度的思想理念” 3.这个不同于传统哲学实体论本质概念的“形上之思”,在陈伯海看来,既包括叔本华、尼采取代“理性”实体概念的“意志解脱”“酒神精神”,也包括海德格尔取代“客观存在”实体概念、追求人与世界彼此嵌入式的“存在”概念以及萨特追求个体先导、天马行空式的“自我作主”“自由選择”,还包括怀特海取代传统哲学静态实体论而肯定的“机体”、“过程”,又包括生态哲学否定传统哲学孤立的人本实体论而高扬的万物平等的“生态”概念.他们在否定了实体性本原之后都提出了新的形上本原,所以又称之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4.陈伯海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不过,他又指出:“就目前状况而言,这一新的‘形上之思’并未能臻于成熟境地.”5因此,他主张进一步完善解构实体论本原之后的“形上之思”.

沿着这种“建设性后现代”的“建构型思维”,陈伯海倡导“重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

首先,“形上之思”或者说本原概念、本质思考是不可彻底否定的.“人的生存自觉需要有这样一个维度,若予以彻底解构,生命将失去其究竟意义,生活世界的内容便只能为各种实用性功利所填满,这正是当代人信仰失坠、道德失范、精神世界空虚颓唐的危机表征.” 6“‘形上’追求(即对终极事理的探索)乃是哲学思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当前哲学学科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认真考虑并解决在‘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形上之思’如何可能的问题.”7

其次,这个“形上之思”必须打破传统的“实体论”本质概念.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不在于坚持了“形上”维度,而在于“把目标指向了那个体现终极真理的本原性实体”.“现实世界里根本上不存在这类本原性实体,于是它不能不陷于虚构、独断、自我怀疑和迷惑不解,终至遭到全面颠覆.”8今天重建“形上之思”,应当避免再重犯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

复次,如何坚持“形上之思”而又不落入“实体论”思路呢?陈伯海从“思考对象”(提问方式)、“思考范围”、“运思途径”三方面论述了对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形上之思”的要求.在思考对象上,“不再去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却要问世界本当‘如何是’”9.在思考范围上,既“有现实关怀,亦有终极关怀” 1.在运思途径上,以“悟性思维”为新的“形上之思”方式.它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实体性本原的纯抽象的超验思维,而是“由切身体验以臻于全体性觉悟”的“体悟”.这种“体悟”是一种不离经验基础的理性推理、演绎思考方式.

要之,“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的根本特征,就是“抛弃实体主义本原观,转向生成论的根本理念” 2.以此观照世界,“一切存在物只有在其实际的存在过程(活动过程)与存在方式(各种作用关系下的存在状况)中才成其为具体的存在物”,“是存在的活动作用生成并决定着存在者”,不是实体性的“物质”,而是活动性的“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3.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再考虑以哪个实体充当世界的本根,却要将整个世界的本当如是理解为一个自我生成与自我发展着的无始无终的活动过程” 4.这个过程乃是“宇宙生命的演化过程”,于是“生成论”就成了“生命论”,“生命活动”成为世界的“本原” 5.以此观照人性,人性就不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一成不变”的“实体” 6性的“自然属性”与“非自然属性” 7,而成为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 8,呈现为由人的“生存→实践→超越”的生命活动创生的“自然人性”(感性)、“义理人性”(理性)、“超悟人性”(悟性)三重具有共性的人性9.

陈伯海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独特创构为适合陈伯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陈伯海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