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赤子情怀论文范文资料 与人间大爱,赤子情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赤子情怀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7

《人间大爱,赤子情怀》:本文是一篇关于赤子情怀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从一九九○到二○○九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刘再复的写作,包括他的散文创作和文学评论在内的文字,几乎都离开了简体中文的阅读圈子,而这二十年正是他写作又一次爆发的高峰期.他写作了大量散文,可惜只刊于海外繁体中文的报刊.这些散文在海外华人社会获得巨大的声誉和影响.今次由白烨编次、三联书店出版的十卷本《刘再复散文精编》问世,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刘再复跨越三十多年的散文创作的成就.就这样,一位在文学和思想的大地不知疲倦的前行者、探索者在简体中文的世界迎来了平静的回归.这套精编兼有刘再复八十年代的创作,但主要选自海外时期的作品.对简体中文读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完整的本子,呈现了刘再复在散文园地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画出了他的思想、人格和精神追求在社会历史和人生转折的危急关头的蜕变、升华、重获新生的清晰轨迹,也表现了他散文艺术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勇气.

像人们熟知的那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 ”结束,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代表的世界观逐渐统一了之前思想和价值观相对多元的局面.尤其是正值“长在红旗下”接受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那一代人,更是接受了它的全部教诲.显然,刘再复不是那一代人中的先知先觉者,他不是一个先知式的人物.“大批判”年代他所写的批判文章,所写的散文,除了能够看出他是“又红又专”的里面特别优异而更胜一筹以外,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要从里面寻找像他日后文章的那种思想锋芒,一定是失望的.就那一代人“ ”结束之后的思考和探索而言,思想的起点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刘再复能够走得特别远?是什么因缘使他在那个年代不是被动启蒙而是先人一步自我启蒙?例如,他的创新文学理论如“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以及大量的批评实践,走在了当时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最前沿,领唱了文坛思想解放的多声部大合唱.不假思索的回答可能是,他因近水楼台先得月.当“ ”结束思想解放的要紧关头,他在接近中枢的社科院,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可是当年得天时地利的人也有很多,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只是跟着时代社会前行而已,但他却有破有立,既破除理论的旧框框,又创出了更为时代社会欢迎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他和同一时期的先知先觉者一道,塑造了现在被称为八十年代的那个时代.他不但是得风气之先,更是创造了风气.他是那个时代思想氛围和理论创新风貌的塑造者.八十年代末他去国远游,不但没有沉默失声,反倒如重生一般再次爆发,思想的探索走得更远,文学的创作更开一片新天地.

刘再复将自己去国前后的两段人生看成“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他经历了从高峰跌到谷底的变迁,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第二人生”的比喻恰如其分.那些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不必说,如学开车、学认路、学语言、学剪草等当然是题中应有.更体现思考和写作前后变化的是,他放下了身处国内时期理论的“前沿”,不再立于山巅引人注目,不再做批评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如尚未完成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他放下了;他的散文写作洗尽铅华,明心见性;他的学术探索,更见思想锋芒和个性.散文从“第一人生”时期讲究辞藻、讲究气势到“第二人生”时期讲究性情、讲究思想的穿透力.这些都是喜欢他的读者能够感受到的里里外外的巨大变化.那么,在变中有没有不变的呢?如果有,那不变的因素在变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认为他有两种品质数十年来始终不变,前后如一:他有发自天性的爱心,他喜欢至纯至朴的事物.前者为大爱,后者为赤子.这两种品性构成了刘再复散文境界不断升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成为打开理解他人生变迁的钥匙.

一九 年刘再复从厦大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他说:“作为一个红旗下长大的人文大学生,我心目中屹立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星座,那是我内在的、隐秘的天空,最明亮的星星是历史‘五老’,即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吕(振羽).”除了这些学术元老外,胡乔木、艾思奇、周扬、胡绳也同属刘再复的思想学术偶像,可是他们身当“ ”,处于“横扫”之列,不是“牛鬼蛇神”就是“黑笔杆子”.当“扫帚”横扫这些红色的学术前辈的时候,刘再复是怎么想的呢?《胡绳纪事》追述了这颠倒变幻对于立志献身人文学术的这位年轻人的冲击:“为此而想不通,为此而坐立不安,为此而经受了一场内心星空崩塌的大苦痛.我到社会科学部干什么?不就是为了通过辛勤读书、研究、写作,最终成长为像胡绳这样的史学家、哲学家吗?但是他们被‘揪’出来了,被推入‘牛鬼蛇神’的深渊了.他们为我展示的人生前景如此恐怖,如此黑暗,我的天空真的‘崩溃’了.”他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情被浇了一盆冷水.《心倦》一文描写了他觉悟前夜的心理状态:“第一次感到心倦是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已被‘文化大革命’折腾得没有多少力气了,又到河南‘五七’干校.在干校里白天要干重活,晚上又要搞‘清查运动’,每天都要念几遍《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和几十遍‘最高指示’,向清查对象‘攻心’.等这样数十年把心交上交下,掏进掏出,洗来洗去,老处于革命和被革命、攻击和被攻击之中,的确太累了.这种累,正是‘心累’.”

心倦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和尚撞钟,而是厌倦眼前挂着革命名义的无聊把戏.正是从厌倦于外在政治表演的心生发出大怀疑,生发出追问于内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索,日后刘再复的人生境界的升华、思索越走越远,如追溯到初始的那一点,我以为是他的爱心.仁爱之心不仅普施万物,亦能唤醒辨别是非曲直的“智的直觉”.思想批判而至于将厕纸篓扣到被批判者的头上,有爱心者纵然不能判别所辩者的曲直,亦自然意识到这种思想批判方式的不公不义,进而看穿它只不过提供给灵魂丑陋者一个表演的场合.当初以“五老”为自己学术追求目标的刘再复,能甘愿在这种无聊的折腾中沉沦而不思考生命的意义?爱心初发,可能不够深刻,但它不仅是一切善的源头,而且也是一切思考和智慧的前提.正因为如此,“ ”倒台后,他夜以继日写下大量揭批“ ” 路线的文章,积极参和当时思想和理论拨乱反正的合唱.这些文章今天看来虽有“遵命”的味道,然也是他当时真实的见解和心境的体现.亦是出于仁爱之心,使他觉悟到过去大批判的一套,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欠债太多,亏欠太多.他当上文学所所长最先做的大事,就是主办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诞辰八十五周年的会议.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还俞平伯一个公道,也是一个面向知识界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公开姿态.他怀念孙楷第的文章—《还不清的满身债》是他良知自谴之情的真流露.中外闻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孙楷第原藏有一万余册古籍图书,包含不少珍本善本,但“ ”中迫于形势,不得不卖和中国书店和废纸收购站,得钱四百余元.“ ”之后,老先生逢人便诉如祥林嫂,欲讨回故书,直至临终前,还在手心画个“书”字.这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刘再复的亲历.他写道:“他去世后,我和他的夫人按照孙先生生前的意愿,把他的骨灰撒到他的母校北师大的校园,并在上面种了一棵小树.当时,我心里除了有一种凄凉感之外,还有一种负疚感:我没有力量和社会一起还给孙先生这笔债,是书债,也是心债.他写在手心的‘书’字,是永恒的请求和永恒的呼唤,这是瞬间的遗嘱,也是永恒的遗憾.”源于仁爱之心的负疚感也是刘再复学术探索的动力之一,他对巴金《真话集》的一再评论,《罪和文学》的写作,他关于文学应该有忏悔意识的灵魂维度的见解,都是最好的力证.

赤子情怀论文参考资料:

赤子是正规刊物吗

社会主义情怀论文

赤子刊物

赤子期刊

赤子杂志

赤子杂志社

结论:人间大爱,赤子情怀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赤子情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赤子情怀的意思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