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苏东坡论文范文资料 与苏东坡四段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苏东坡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2

《苏东坡四段话》:这篇苏东坡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刘师培在《漢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谈到作文四忌:忌奇僻,忌驳杂,忌浮泛,忌繁冗.忌奇僻,是说文章要平正通达,虽然千锤百炼,而无艰涩费解之弊;忌驳杂,是说文体、用典、字句各方面,务必单纯,前后统一;忌浮泛,是说不可“文溢于意”,亦即孔子指出“文胜质则史”的意思;忌繁冗,是要“敛繁就简”,“意繁词炼”.他又强调文章的谋篇、转折和贯穿的重要性.关于谋篇,说得最精辟:谋篇就是先定格局,格局既定,才能确定如何取材,“是知文章取材,实因谋篇而异;非因材料殊异,而后文章不同也.” “作文之法,因意谋篇者其势顺,由篇生意者其势逆.名家作文,往往尽屏常言,自居杼柚,即由谋篇在先,故能驭词得体耳.”

历代讨论写作的文章,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我个人对于《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直到《玉台新咏序》等篇,爱不释手,觉得为文的基本方面,高屋建瓴,都被说透说尽了.刘师培先生之言,也不脱其范围.然而原则性纲领性的东西,寥寥数语,易被等闲看过,即使视为精要,加意揣摩,也难以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样,从中生发出针对具体问题的切实可用的秘法来.亲切实用的经验,要到喜欢的作家的文集里去找.但前提是,你得广闻博识.否则,读到《婆罗馆清言》《小窗幽记》乃至金圣叹之类人物的所谓文章做法,你就一跤跌到私塾老儒和清客的窠臼里去了.

杜甫强调转益多师,陆游强调功夫在诗外,都在说读书的视野要宽.苏东坡读书的八面受敌法,是说多层次地理解作品.他们共同的意思,是强调大格局,强调兼容并蓄.这里的格局,比刘师培所说的格局含义更广大,不仅指文章的布局,还包括作者的胸襟和气度.

东坡的诗词文都写得好,也爱谈创作.在他大量论文的语录中,有四段是我印象最深的,我自己对文章写作的感悟,可以用他这四段话串联起来.

第一段出自他的《文说》,原文很短,也是题跋之类:“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和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这里面有几层意思,如万斛泉源,是说他所感甚多,所思甚深,要表达的内容很丰富.丰富,来自三个方面,生活经历,阅读,包括艺术欣赏,还有思考.不择地而出,是说随时随地可以表达出来,就像我们今天常常说的,随时随地都有灵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何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有那种修养,那种气质,那种敏锐.然后是最重要的一点,行文如流水,随意所至,没有定法.初学为文,有规律,有章法,容易教,也容易学.如果有一个格式,就更好办.比如古诗中的起承转合,八股文中的破题承题和收结.美国的学校,很善于把我们看起来很神秘的东西,分拆成一二三四的步骤,把人文学科科学化,往定性定量分析上靠.我看过纽约小学三年级的书籍读后感的写作指导,三四百字的短文,老师告诉孩子,第一段是导语,一两句话,说说对这本书的基本看法,喜欢,还是不喜欢,等等.接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至少写两条理由.先说理由,再举例子.最后是总结.这样的定式,每个孩子都可以照葫芦画瓢.事实上,一般的书评和文学评论,精义也不过如此,不过挖掘得更深,写法更变化多端罢了.

过去写文章,读唐宋八大家,尤其是读韩愈,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有章法可寻.唐宋八大家,并不一定就是唐宋文章写得最好的八家.这是明人评选出来的,是从八股文的角度,从实用的角度评选出来的.我注意过韩愈写人的文章,数量很多,所写的对象,既有熟悉的朋友,敬佩的人物,当代的名流,也有完全不相干的人,比如那些墓志铭,大半是应酬之作.但他根据具体情况,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他有章法,但富于变化.你把这些变化学到了,举一反三,由取有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然可以推至无穷.写作者都有学习模仿的阶段,通过模仿掌握技巧,然后你到达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苏东坡说一日千里不难,行止皆出自然,就是在掌握了法度之后,不为法度所拘束,而又处处符合法度,处处恰到好处的意思.

这个心得,东坡是感受特别深的,不止一次谈到.在《答谢民师书》中,他再次指出,好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但加上了八个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仅仅自然是不行的,还得有姿态.流水的姿态,就是前面所说的,“和山石曲折、随物赋形.”水遇到平地,是缓缓而流,遇到阻隔,则婉转环绕,遇到陡峭之处,疾泻而下,遇到沙土腐叶,则浸润其中.可见文贵自然,而自然中包含着丰富的变化.

规范,法度,格律,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有所遵守就是受到限制.限制确实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法度给写作者一种自觉,一种引导,甚至是一种启示.任何艺术都有形式,法度便是这形式的核心,是艺术的规定性.法度的形成,归功于前人的写作经验.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放弃前人的经验,摆脱历史传统.东坡以流水为譬喻,流水自然,但也有其规定性:“其流也则卑下”.就是易传里所说的,“水流湿,火就燥”.它不会反着来.

苏轼的第二段话,出自写给他侄子二郎的信:

“二郎侄:文字亦若无难处,只有一事和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有平淡为上的说法.我们赞扬一个作家,说他晚年的写作,炉火纯青.这炉火纯青,常被简单理解为洗尽铅华,归于平淡.平淡,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评说宋初诗人梅尧臣时所指出的,有不同的意思.一种是余味无穷的平淡,一种是淡得像白开水的平淡.苏东坡在这里指出,要达到平淡的境界,先得经过“气象峥嵘,彩色绚烂”的阶段.这和前面说法度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法度,不把法度吃透玩熟了,如何超越法度?平淡是渐老渐熟的结果,是绚烂到了极致的结果.譬如女人的装扮,最会打扮的女人,她全身的搭配,看似漫不经心,看似平常,其实是精心安排的,是多年的修养熏陶出来的,优雅,却不着痕迹.这个安排,虽然精心,并不费力,在他人是高山仰止,在作者,却是信手点缀.

苏东坡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苏东坡四段话为关于苏东坡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胡歌演苏东坡是真的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