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美日论文范文资料 与美日同盟持续性动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美日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7

《美日同盟持续性动因》:本论文可用于美日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美日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时来已久,由于是冷战的附属产品及其历史遗产,其在冷战后存在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国际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美日同盟强化的步伐.这一历史遗产能持续性发展,存在诸多的内外动因,即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美日同盟职能的不断演进、可靠性需求在不断增加和同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关键词 美日同盟 持续性发展 内外动因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至今仍是一个热点问题.有关美日同盟“强化”和“弱化”之争,“渐进式”或“激进式”发展的争论,频现于中西方学术界.但无论怎样,作为双边互惠性同盟,它一直存在并不断演进,改变着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权力结构,成为美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发展支撑.自然,这一发展变化能持续存在,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

一、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

国际战略环境,主要体现的是一定时期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包括国家、国家集团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共处、斗争和合作的总体态势,各主要行为体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自美日同盟成立以来,它以战略联盟方式而存在,深受国际战略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以冷战的结束为临界点,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非常显著的,从而使美日同盟发生动态持续的变化.

冷战时期,国际战略环境可谓清晰可见,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敌对,使美日同盟的战略目标指向直接针对苏联,防止共产主义势力蔓延,压缩共产主义力量的生存空间.东亚地区成为美日同盟和苏联军事对抗的重点.美国主张和大多数东亚国家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并提供防御承诺,尤其是和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签订了双边安全条约,这其中,美日同盟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联盟核心.自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尤其是从70年代晚期开始,在西伯利亚东部和东亚地区,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和核力量显著加强并日益现代化.苏联不仅在远东地区的防御,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武装投射都大为加强.Seizaburo Sato,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Security Interests: Part 1,” ADELPHI PAPERS 216, Spring 1987, pp.23-24.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政治 化、市场经济和受西方影响的对外开放历程,莫斯科的东亚盟国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从远东地区撤出了12万人的部队,包括大量的战舰、坦克和飞机.Alan D. Romberg, “The Future of U.S Alliances with Japan and Korea,” Critical ISSUES 1990.5,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pp.8-9. 但美日同盟和苏联以彼此为对手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冷战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结束,美国以所谓的“胜利者”自居,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在逐渐改变和影响美日同盟的发展,如同盟内部体系美日两国的关系问题.从占领关系产生以来,美日同盟的发展从明显的不平等走向经济上的大致平等.这种关系的演进并不容易,但彼此间的盟约是存在的.Roger Buckley,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1945—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5. 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促使美日同盟发生微妙的变化,二者的关系从附属型同盟关系走向渐进平等型伙伴关系,这也是美日同盟在对苏斗争的胜利中美国给予日本的最好回报.90年代初期,共同敌人苏联的消失,日本也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其外交自主性也日益增强.“今天,日本必须积极参和国际事务创造新的国际秩序,以便确保自身的安全和繁荣.日本外交政策必须发展,尽可能快地从小国走向大国型外交政策”.Roger Buckley,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1945—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3.这一时期美日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美国对日本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也不满意,当美国要求日本在海湾地区运输准军事物资事,日本反应迟钝;在美国看来,日本只是一个免费搭便车的国家,它是最依赖海湾地区石油的国家,却对能源安全没有做出足够的贡献.在日本看来则完全不同,美国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费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是在搭日本财政贡献的便车.Kenichiro Sasae, “Rethinking Japan-US Relations,” in ADELPHI PAPER 292, December 1994, pp.47-48.这些因素的综合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日同盟关系的漂流状态.

新现实主义提供了联盟形成和解散的直接解释,国家结盟被解释为权力或威胁的失衡.华尔兹的权力平衡理论主要集中于通过物质能力定义威胁,史蒂芬·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则表明,虽然物质能力非常重要,但它应该被视为和其他因素的结合,如其他国家侵略性的目标、进攻性能力和地缘上的接近等.换言之,对威胁的感知决定联盟模式.Takafumi Ohtomo, “Bandwagoning to dampen suspicion: NATO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3, 2003, pp.31-32.对威胁的认知在逐渐改变美日同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和平发展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成为世界发展的焦点,“中国威胁论”充斥于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在美日看来,中国的发展必将改变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导致该地区的权力失衡,尤其是损害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影响日本在东亚地区一贯谋求的主导权.美日同盟在经过短暂的漂流后把战略目标直指中国,以中国为战略“假想敌”.时至今日,对中国两面 、接触和遏制战略并存的手段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既要发挥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又要防范中国对美日世界权力的冲击,继续塑造美日主导下的东亚乃至世界权力秩序.20世纪90年代的朝核危机,成为美日同盟强化的重要诱因,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维护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利益,是美日同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美日同盟通过一系列动作强化彼此间的关系,成为东亚地区权力分布结构的主导者.1994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瑟夫·奈主张必须正确面对一个“大国化”的日本,“笼络日本”,反对“敲打日本”和“封锁日本”.奈氏的上台成为美国重新思考同盟关系的重要标志.1995年《美国国防部美日安保关系报告》和《美国东亚战略报告》都对日本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肖晞、王立名:《冷战后美日同盟:从“漂流”到强化》,载《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3期,第14页.1996年,美日签署《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同盟关系得以深化;1997年,两国签署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2000年,美国发表“阿米蒂奇报告”,即《美国和日本:共建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美日之间的合作关系.

美日论文参考资料:

中美关系形势和政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题目

美和时代杂志

设计之美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结论:美日同盟持续性动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美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吉利美日汽车价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