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误译论文范文资料 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群体性误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误译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05

《罗密欧和朱丽叶群体性误译》: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误译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群体性误译,建构了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角度,实现了从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特殊现象.朱生豪、梁实秋、曹禺等译者的译文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消解,通过“柔化”——也就是重新分布语言力量而实现的群体性逻辑误译,体现了原作开放性和译作诗性忠实的尺度和平衡,*出一百年来穿越不同意识形态而历久弥新的中国翻译文学的深层结构和文化基因.

关键词:《罗密欧和朱丽叶》;莎士比亚;群体性误译;柔化;命运

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崭新视角,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外国文学存在和产生影响的方式,反思本土文学稳定的基因和发展的契机,增加文学传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本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批评后现代性的探索性实践.这种转向中值得研究的重要一环,就是译者的有意误译,尤其是大量译者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对同一个命题的群体性误译,集中反映了翻译进入本国文学并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正如安德鲁·勒夫威尔所说的那样:“翻译往往是评价原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诗学影响的最好方式,因为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诗意本土化,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品的价值.”①朱生豪脍炙人口的莎剧全集翻译,曹禺为舞台剧《罗密欧和朱丽叶》所做的剧本式翻译,还有梁实秋具有学术价值的全集翻译,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实现了翻译文学的转向,不仅仅是语言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对于莎剧思想逻辑的重新解读,改变了这部西方经典在中国的接受方式和程度,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译者对于莎剧的群体性误译,包括对莎剧命运观、贵族观和政治观念的反思,是近代译者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承上启下塑造了全新的文学经典范式.其中,许多译者对于莎剧中“命运”观念的共同误译,打破了宿命论和西方宗教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方式,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一、 命运的双重性

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人和命运的关系.《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两对恋人始终逃不开命运的捉弄,这种对于无常的命运的深思几乎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奥登在关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演讲中指出:“这出戏剧中,命运和选择相互交织”②.茂丘西奥的死,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而被判驱逐,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意外,但却又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双手扭转着人物的命运走向不死不休的悲惨结局.

朱生豪将所有的“fortune”都翻译为“命运”,罗密欧在茂丘西奥死后也曾经感慨:“I am fortune’s fool!”朱生豪翻译为:“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朱丽叶向罗密欧表白说:“And all my fortune at thy foot I’ll lay”(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和此同时,译者却又往往将“fate”翻译成了“意外的变故”.和“fortune”不同,“fate”表示命运意义更加广阔,既可以表示好运,也可以表示糟糕的命运.“Fate”本身含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命运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性,“fatalism”就是宿命论;其二是命运无常,不可捉摸,无法预料.这两层意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是无法分开的,共同构成了其复杂的命运观.《罗密欧和朱丽叶》序诗中写道:“From forth the fatal loins of these two foes/ A pair of star-cross’d lovers take their life”(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亡最终改变了家族的态度,但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人的力量抗拒命运的安排,是莎剧人文精神的直接体现.然而朱生豪、梁实秋等诸多译者都将命运的沉重性消解掉了.例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得知茂丘西奥的死讯后,罗密欧叹息道:

“This day’s black fate on more days doth depend;

This but begins the woe, other must end.”

梁实秋翻译为:

“今天的噩运会要连续下去;

这只是开始,还有悲惨的结局.”

朱生豪翻译为:

“今天这一场意外的变故,怕要引起日后的灾祸.”

梁实秋并没有纠缠于命运的翻译,而朱生豪则将“fate”翻译成“意外的变故”,同时漏译了“on more days”(继续下去),因为“意外”是无法简单地继续的,继续下去就不再意外了,延续下去的其实是预言中无法逃避的悲剧结局.朱生豪的翻译强调了“fate”这个词内涵中和未知性而避开了其宿命性特征,是译者的倾向性误读.

两位译者并不排斥命运无常的观点,并将一切神秘的安排翻译为“命运”.例如第一幕第四场中罗密欧参加舞会前便有了预感:

“I fear, too early: for my mind misgives

Some consequence yet hanging in the stars

Shall bitterly begin his fearful date”

朱生豪翻译为:

“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等”

梁实秋翻译为:

“我恐怕还是太早;因为我有一种预感,某种悬而未决的恶运将在今晚狂欢的时候开始他的悲惨的程途等”

曹禺翻译为:

“我心里总是不自在,

今晚欢乐的结果料不定就坏”

曹禺的翻译将沉重的预言消解为轻快的调侃,梁实秋的译文最为沉重,只能以宗教获得心灵安慰而纾解宿命的痛苦;朱生豪的译文采用了增译法,增加了“不可知的”这个修饰语来描述命运,死亡的结局变成了不可知的不安.三位译者都回避了原文中的“fear”,也就是罗密欧预见死亡宿命后的恐惧,而变成了对于未知性的迷茫和探索.原文中并没有使用“命运” (fate)这个词,而是用“consequence”(结局)的意思,然而三种译文都将人生“结局”翻译成“命运”,本身就是对宿命性的消解.除了这三位主要译者之外,其他的译者和改编者也在大量剧本中有意无意地消解着西方式的命运观,例如李健吾改编《麦克白》中的女巫预言时,就将明确的预言改成了巫婆扶乩的含糊话语,预言产生的悲剧后果从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敬畏变成了闹剧和插科打诨的效果.二、 命运的悲剧性

误译论文参考资料: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结论:罗密欧和朱丽叶群体性误译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误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增译是错误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