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黔茶建新园论文范文资料 与黔茶建新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黔茶建新园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04

《黔茶建新园》:这是一篇与黔茶建新园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解放后,湄潭茶场经过3年的恢复性建设之后,为了适应国家茶叶出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省政府要求把湄潭茶场建设成万亩大型国营茶场和贵州省的茶叶出口基地.这是贵州省最早启动的大型茶场建设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湄潭茶场接到上级指示后,立即着手准备工作.首先派出调查人员,对湄潭县内的宜茶土地进行摸底调查,采取了由近及远逐渐推进的建设方针.湄潭茶场位于县城南郊,原有打鼓坡生产茶园500亩,在茶园附近,有可开垦的宜茶荒山约1000亩.经上级同意后作为新茶园首期建设工程,由省农业厅投资,湄潭茶场具体实施.并且明确在建设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今后发展作准备.至此,拉开了湄潭茶场扩大茶园建设的序幕.

1952年冬天,我被任命为发展新茶园的队长,着手新茶园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是解决建茶园的土地问题.我们拟建茶园的荒地与打鼓坡茶园接壤,土改时已分给农民.当时农村正在推行互助合作运动,我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动员群众把荒地通过用机动地交换或采取征收的办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征用荒地发展茶园.由于工作做得细,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荒地征用任务和个别农户搬迁任务,为新茶园开垦创造了条件.第二步是怎样建设新茶园的问题.茶场领导研究认为,发展新茶园,不能走老路,要创新,建园质量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且投资要节省.我和新茶园开垦队的同志们根据以上要求,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1953年和1954年的首期茶园发展计划任务是开荒种茶2000亩.其中五马坡、麻子坡和石家坡800亩;囤子岩1200亩.开垦的荒地都是坡度较大的山地.为了使新茶园的建设科学合理,决定建成等高梯级茶园——为茶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既保持好水土,又使茶园达到优质、稳产和高产的目的.为此,我们对荒地进行了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对茶园的梯田建设、道路、排水蓄水、防护林等进行了合理布局.时间已过去50多年,这些茶园的设计布局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合理的.

当时建设山地茶园全靠手工劳作.修建梯田是建好山地茶园的关键.我们就地取材,有草皮的地方就把草皮切成较规则的草土砖用作砌梯级用;石头多的地方就用石块做成石坎梯田.为了使新茶园种植后能快速生长,投产后能稳产高产,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壤必须深耕施肥.因为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只有在深厚的土层里茶根才扎得深、分布广,根深叶茂,稳产高产.根据我们以往的试验,种茶土壤深度不得少于50厘米,并以此作为深耕标准定下来严格实施.在荒地上用人工挖50厘米的深度是很困难的,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开荒板锄,一个强劳力挖8小时,只能挖20平方米左右,开一亩地需30个工以上,一天挖下来,满手都是血泡.茶园种植方式采取先进的单条直播密植方式,每亩植茶树1335丛,施用土杂肥与油饼肥作基肥.1953年当年,100多人的开荒队伍,用大半年时间完成了800亩开荒种茶任务,但费时费工成本高,成了阻碍开荒种茶进度的一个难题.

1954年,茶园开垦种植队移师囤子岩.这里海拔1100米至1200米,距场本部10公里,没有公路,职工生活用品全靠人背马驮上山,山上周围5公里内无人居住,生活和生产条件非常艰苦.但100多个开荒队员住在临时搭盖的草棚内,吃着简单的饭菜,不畏酷暑严寒,向荒地展开进攻.

囤子岩的荒地是石灰岩发育而成的沙砾酸性土壤,土中夹杂大量小石块,开挖非常困难.要用板锄连挖10来次,才能达到50厘米的深度.每挖一亩地,需40个工以上,严重地影响开垦进度.这个问题成天困扰着我,终日为此冥思苦想.我从十字镐钻土阻力小的现象得到启示,设想如能将板锄改为两个齿的齿锄,在用力相同的情况下,少挖几锄也许能达到要求的深度.我便画出式样亲自找铁匠师傅打造,经我和工人试用后,果然功效倍增,每亩用工量从40个降为20个,开荒模范王成久同志还创造了12个工挖一亩的最高纪录.两齿锄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功效,降低了开荒成本,促进了新茶园建设.到1955年的3月份,我们胜利完成了囤子岩1200亩新建茶园的开荒任务.

以往老茶园都是丛式种植,每亩植茶250至500丛,由于密度小,茶树成园慢,茶蓬覆盖率低,茶园空地大,土地利用率低,茶园产量也很低,亩产50公斤干茶都很困难.我们根据当时掌握的国内外改革茶树种植方式的最新资料,决定新茶园的种植方式改为单条植,以行距1.5米、株距0.33米的规划进行种植,种茶前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或菜籽茶籽饼肥200公斤作为种肥.实践证明,这种种植方式是比较成功的,为茶园优质、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发展新茶园积累了经验.

解放后,湄潭茶场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逐渐显露生机.但由于解放前贵州茶叶遭受长期抛荒,不仅茶园面积缩小,而且茶树衰老又零星分散,产量非常低下.光靠这些老茶园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潜力是非常有限的.解放后,我国茶叶出口逐渐增加,国内消费也有所增长,茶叶需求出现上升趋势.发展茶叶生产,扩大新茶园,在全国各茶区全面展开.贵州省也紧跟全国发展的步伐,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国营茶场和乡镇茶场.

湄潭茶场是贵州建场历史最悠久的茶场,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从1953年就开始扩大新茶园,但由于是用人工开垦新茶园,发展进度缓慢.该场根据永兴分场浅丘陵地形,有利于用拖拉机开垦茶园的条件,在省领导和农业厅的支持下,率先在贵州采用拖拉机大面积开垦茶园.当时只有安顺山京农场是全省唯一的机耕农场,以旱作为主,没有种茶.湄潭茶场为了发展大面积的机耕茶园,趁1956年参加全国茶叶参观团的机会,要我到福建的崇安茶场参观学习机耕茶园的经验.当时福建崇安茶场是全国唯一开展茶园机耕的试点场.通过参观,我对茶园机耕的条件、机型、效率等有了初步了解,这对回来后开展茶园机耕工作很有帮助.

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地处茶乡,位于湄潭县与凤冈县结合部,连片荒地数万亩,地形是坡度较小的浅丘陵地,土壤为第四纪酸性黄壤,土层深厚,为机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支持湄潭茶场开展机耕,加速新茶园发展,省农业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从山京机耕农场调了一台D7120大马力的履带拖拉机给湄潭茶场.当时,由我接手*拖拉机的调拨工作.在山京农场领导的支持下,还调来该场机务技术员左永安随机到湄潭茶场工作.拖拉机从安顺山京农场运往湄潭途中,因机器自重大,又是履带式,对路面损伤大不能在公路上行驶,需用大型拖车载运.30吨的大拖车从贵阳到遵义时,公路上有些转弯处过不去,就用木枋加宽路面;有的地方小河桥面窄,载重力差,拖拉机过不去就从河的浅滩处开过去.五十年代,沿途群众都是第一次看到拖拉机.当拖拉机途径贵阳三桥路段时,观看拖拉机的群众人山人海,造成了道路堵塞,后来是由开道维持秩序才开了过去.拖拉机来到遵义后,到湄潭永兴的路面没法通过大拖车,只好将拖拉机沿公路直接开到湄潭永兴茶场.拖拉机运到后,当时还没有合适的深耕犁和重耙配套,一时不能投入开荒,场里又派左永安同志到海南岛去采购.1956年冬季,犁和耙运到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机耕工作便顺利开始了.

D7拖拉机是一台12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可悬挂一台双铧犁或两台单铧犁作业.开垦荒地的深度达到50至60厘米,完全符合茶园深耕的要求;每班8小时,可开垦荒地40亩,比用人开荒提高功效近千倍,显示出机耕的优越性,大大加快了湄潭茶场新茶园开发的步伐.就这样,场里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6000多亩新茶园的开垦任务.这使湄潭茶场的茶园面积增加到了8500亩,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国营茶场,为建成茶叶出口基地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省以后大面积开垦茶园提供了经验,做出了示范.

黔茶建新园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新经济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结论:黔茶建新园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黔茶建新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黔茶建新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