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建筑设计论文范文资料 与轨道交通地面合建建筑设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筑设计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11

《轨道交通地面合建建筑设计》:本文是一篇关于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0 引言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交通的每次变革都会对城市结构和交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状况,根据最新公布的《2013年我国城轨交通建设运营情况》,2013年末我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km.不难发现,轨道交通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显性指标,其总量和密度可从侧面反映城市的规模及发展状况.

1 背景分析

1.1 苏州轨道交通

苏州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枢纽——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地级市.目前,苏州的两条骨架线路已经建成,2020年规划7条轨道线路,总长度283.1km(图1),其中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共设地下车站38座,贯穿古城和新城,为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

1.2 轨道合建建筑

轨道交通建筑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大部分,其中附属建筑包含地铁出入口、风亭(通风口)、冷却塔、无障碍电梯出入口等,俗称“地铁地面四小件”.传统的地面四小件建设简单、零散布置,单体体量在城市景观中视觉感观突兀,使用功能独立存在,沿街凌乱、无序的布置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整体形象(图2).地面四小件如何和城市空间协调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轨道合建建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轨道合建建筑将凌乱的地面四小件有机组合(图3),并和相应的辅助空间整合形成便民服务性质的合建建筑,地面出入口、风亭、冷却塔巧妙地隐于建筑之中,无论是轨道客流、便民人流、设备路径、进排风及隧道风的流线,整合设计重视每一条动线的 意向,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和周边建筑风格相互渗透,消减和弱化四小件对环境的视觉影响,使地铁融于环境,形成城市共生理念.

2 合建建筑设计难点分析

合建建筑设计除满足吸引、疏散乘客的需要外,还应满足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做到协调、美观和易于识别.由于其位置特殊、工艺复杂,且和地下站点需同期设计,通常存在如下四个难点.

2.1 环境不够协调

美国学者伊迪斯·汉密尔顿曾说:“在古希腊建筑师的头脑中,神庙的所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师在制定方案的时候,总会把神庙和其周围的海洋和天空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考量.”不难发现,建筑师自古就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轨道合建建筑也不例外,很多建筑师盲目地认为合建建筑只需满足交通功能,或者认为应该刻意区别于普通民用建筑,做成城市艺术品,这种观点容易导致建筑和周边建筑不够协调,缺少风格的延续和界面的统一.

2.2 地域表达欠缺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的同时,民众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提高.我国某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千篇一律,单调的设计,简单的铺设和绿化,几乎每个车站出入口空间都是一样的设计,没有表现出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缺少应有的个性.如能将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合建建筑将成为城市中一道炫目的风景.

2.3 标识较难辨别

地铁出入口在追求快捷简洁的交通空间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别性.有些城市合建建筑标识不太明显,可识别性较差,增加了乘客寻找轨道交通出入口的难度.如现有的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部分合建建筑,和普通公共建筑无异,还有一些出入口的标识导向设施严重缺失.

2.4 制约条件繁多

合建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限制性条件,通常包括以下5点.

(1)规划要求:主要指合建建筑对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的退让,此类建筑用地通常极为紧张,甚至出现室外出入口平台难以排布、石材外包线超过红线的尴尬情况.

(2)工艺要求:附属建筑内包含了各类风亭、风井,《地铁设计规范》要求新风风井和其他风井间距不得小于15m,各排风井(活塞风井、排风井)出风口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5m.

(3)环保要求:各排风井(活塞风井、排风井)和周边居住建筑的距离不得小于15m,此外需满足《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的对各类建筑之间的间距要求.

(4)消防要求:各等级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需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相关规定.

(5)文保要求:有些用地范围属于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需严格按照文保要求设计.

3 轨道交通4号线合建建筑设计策略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的地面合建建筑由10个单位工程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4000m2,涉及5个车站及1个区间,具体如下:苏锦村站、北寺塔站、乐桥站、十全街站、团结桥站以及观前~乐桥区间.其中苏锦村站位于古城区,团结桥站位于吴中区,其余8个单位工程均位于古城区内人民路沿线.

本项目单位工程数量多,和普通出入口和附属建筑相比体量较大,周边环境复杂,工期时间较紧,工程地域跨度较大,建筑风格形象要求较高.尽管处在不同的区域,轨道交通出入口的空间设置和功能倾向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建筑师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历史遗迹、已有商业、已有住宅、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等城市周边环境元素对十个站点进行逐个分析,得出各个站点受上述环境的不同影响,进而对各单位工程进行针对性设计.下面结合第二节中笔者提出的四点难题对设计策略进行对应解读.

3.1 结合环境设计

从美国建筑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及他众多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建筑师对空间环境的尊重.合建建筑作为城市重要节点空间,需要整体考虑,植根于环境,讲究整体和协同是其存在于环境的关键.

以十全街为例(图4),该单位工程以现代中式风格为整体建筑格调,色彩以白、灰为主,材质为涂料、石材、仿石涂料、玻璃幕墙、轻钢等,融合了时尚现代的苏州本土元素,将传统构造手法通过现代材料表达,步移景异,营造了现代“新中式”的地铁出入口,现代坡屋顶伸向远方,展现了丰富的第五立面.

建筑设计论文参考资料:

建筑工程技术和设计杂志

建筑工程技术和设计期刊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设计投稿

关于建筑的杂志

结论:轨道交通地面合建建筑设计为关于建筑设计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建筑设计专业大学排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