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胡焕庸论文范文资料 与谁还记得胡焕庸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胡焕庸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1

《谁还记得胡焕庸线》:这是一篇与胡焕庸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来说,如何能打破这个“胡焕庸线”的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据报道,2014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标注着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 “胡焕庸线”时,曾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笔者手边,恰有一本其家人为纪念胡焕庸(1901——1998)诞辰110周年而自印的纪念文集《梅花香自苦寒来》,详尽记述了这位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勤学敬业、艰辛坎坷的一生.

与20世纪一起诞生的胡焕庸先生是江苏宜兴人,卒于上海.他中学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他与许多青年学子一样,选择以知识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1921年,胡焕庸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师从创办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和近代地理教育的肇始人竺可桢.1926年又赴巴黎大学进修两年,深受法兰西人文地理关系学说影响,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虽有天定胜人的一面,也有人定胜天的一面,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因为过去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大多偏重于纯粹数字之推求,很少注意地理背景,到了胡焕庸身上,则把研究人的分布的迁移规律的人口地理学,看作是地理学的核心.

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焕庸连续发表了数篇有关中国人口地理的论文,开创了国人对人口地理学系统研究的先声.1935年,《地理学报》发表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之人口分布》,并在后面附有他呕心沥血编制而成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据他的学生、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均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实际掌握的情况将4.75万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就是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布图上,胡焕庸沿着黑龙江瑷珲(即今天的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约45度的直线,这条界线赫然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人口分布的规律,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文中惊异说:“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张人口密度图问世后,申报馆首先将其收入所出版的地图册中.抗战期间,这篇论文连同人口密度图又被翻译刊载在美国的《地理学评论》上,多年之后,被美国学者称之为“胡焕庸线”.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摘登该文之精要,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举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人口地理的必读之作.

在当时,胡焕庸在人口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思想跨越了国界,影响甚远,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胡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写的《治学经历述略》一文中写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11月他到美国考察,在纽约地理学会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时,才发现自己十年前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已被美国地理学会全文翻译印出,随同他们发行的《地理学评论》分送各地,供利用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有人还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这条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为主流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等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确如此.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知识全靠勤奋苦读得来,可谓学而不厌.而他本人又是地理教育家,在地理学上的诸多贡献,也都是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完成的,又是诲人不倦.据书中年表记载,解放以后在肃反运动中,胡焕庸被列为华东师大地理系重点对象,多次被抄家;到了*期间,竟被诬为“反革命特务分子”,身陷囹圄五年之久,直到1979年才正式平反,恢复工作.即便如此,面对逆境,他仍不忘读书和学术研究,当有人上门抄家时,看到他仍坐在木椅上阅读德国气候学家汉恩的巨著《气候学教程》和柯本的《世界气候》,并一如既往地书写阅读笔记,竟让抄家者也心生感动.他的很多学术研究,也都是在非正常的环境中完成的.

光阴如梭,时移世易,即便在《中国之人口分布》发布80年后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2009年,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100周年之际,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42名终身委员的评审词是这样写的:“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利用空间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照‘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面积43.8%,总人口的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仍为94比6.”

如此看来,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来说,如何能打破这个“胡焕庸线”的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啊.

(作者为历史研究者)

胡焕庸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谁还记得胡焕庸线为关于对写作胡焕庸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胡焕庸院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